中国是个大国,
我们暴发流行的预警都是引领国际的,
在我们2016年初根据监测结果报道
"肺炎支原体会出现新一轮暴发流行”的3个月之后,
日本和英国相继报道说他们在外被出现了肺炎支原体流行。
安杨:你们这个科,跟病理、检验有什么不一样?
孙红妹:儿研所是一个科研和临床结合密切的医疗单位,为临床服务的同 时,我们还要做科研工作,深入地把儿科疾病的机制、检测方法都搞清楚。我们 科主要检测的就是肺炎支原体。支原体和其他细菌、病毒不一样,是1962年才正 式命名的。
肺炎支原体和病毒、细菌都是儿童易感的病原,儿童感染率有时候会达到 30%,3~7年有一次流行,流行高峰的时候,检出率可以达到60%~70%。去年 美国有报道说如果4%的肺炎链球菌感染的话,会有8%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已经 比其他的细菌感染率要高了,所以现在国际上对肺炎支原体都比较重视。它可能 引起很重的病,也可能很轻,有可能感染以后引起脑炎、心肌炎等肺外并发症。 因为它繁殖速度比较慢,有时以为它好了,实际上还在慢慢地繁殖,容易引起反
复感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们细菌研究室就开始做肺炎支原体研究,1978年曹 玉璞教授培养出来全国第一株肺炎支原体的临床株,现在通过我们的监测,可以 预测肺炎支原体的流行了。比如北京地区2015年、2016年的流行,我们通过媒体 做了宣传,医生就重视了,提高了人们的意识,对控制暴发流行是有效的。
安杨:老百姓对于一些基础学科不太理解,你们其实在做大数据的事情,在 大数据没有这么热的时候,这是个冷板凳的活儿。主任做这活儿做了多久了?
孙红妹:我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当临床医生,90年代开始做肺炎支原体
研究,有27年了。199。年,我自己就感染了肺炎支原体,但是不知道,咳嗽了两 个月,引起了心肌炎。可见,如果临床医生不和基础研究的人合作,面对的只是 病人,对这些大数据不了解,就很难知道流行情况。所以基础研究对临床的支撑 是很重要的。比如肺炎支原体流行以后,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脑炎比较多,我们去 和神经科医生讲,大家就知道要做肺炎支原体的检测,因为肺炎支原体有50%左 右合并病毒、细菌感染,所以如果没有去做支原体的检测,就可能因为治疗不对 症而把它当成难治性的病毒或细菌性脑膜脑炎,但实际上它是支原体感染。关节 炎、心肌炎可能跟支原体有关,皮疹如果不是药物过敏引起的,也可能是肺炎支 原体感染引起的。所以我们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支撑临床。
安杨:原来肺炎支原体感染绝不仅仅是呼吸科的问题,它有可能和全身很多 系统有关联。另外西医更多谈循证,其实循证的基础就是数据,而你们就是在做 这方面的工作,但是枯燥吗?
赵汉青:你要喜欢,就不觉得枯燥。我就是越干越喜欢这行,也越干心里越 有点儿害怕,老是觉得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对工作,多多少少是一种敬畏 的态度。
安杨:我挺理解的,你稍微出一点儿错,可就不是一个医生误诊一个病人, 影响的是更多的医生、更多的病人。
赵汉青:但是当你出了一个好的结果,心里还是特别满足。最近我们开始给 神经内科做一些关于支原体脑炎脑积液的检测,医生反馈,他们病人的临床症状 跟我们预期的结果吻合度特别高,现在合作越来越密切。我们的研究对于医生解 释病例、认清整个病程有很大的帮助。
安杨:跟二位谈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你们的工作某种程度上跟法医的角 色有一点点像,就是给临床医生提供更多证据、方向和线索,诊断就像破案,过
去有猜想,但没有证据,现在有了证据,破案就更顺利了。
孙红妹:1978年我们发现了国内第一株肺炎支原体临床株,它是从严重贫 血的孩子身体里分离得到的。患者当时有很轻的肺炎,但是贫血,血色素3克, 怎么补都不行,后来把肺炎支原体感染治好,血色素就恢复正常了,这是很奇妙 的一个感觉。所以老专家就说,光靠临床判断可能会有一些误差,检测是很重要 的,检测水平提高以后医生就不用猜了。
安杨:你们的工作是架起两头,一头要把已知的知识告诉临床医生,甚至告诉 老百姓,还有一头就是对于未知的东西进行探索。一头担着已知,一头担着未知。
孙红妹:实际上,我们的研究对国际医疗界也是有指导意义的。中国是个大 国,我们暴发流行的预警都是引领国际的,我在我们2016年初根据监测结果报道“肺 炎支原体会出现新一轮暴发流行”的3个月之后,日本和英国相继报道说他们在外被 出现了肺炎支原体流行。我们还会告诉他们这个肺炎支原体流行的是哪个基因型,应 该怎么分型,还有耐药等问题,这都是我们给国际上提出的一些指导性科研结果。
安杨:做研究的独特乐趣是外人不知道的,但是你们选择这个切入口太窄 了,有什么样的空间值得你们去投入?
赵汉青:科学的问题就是未知,我们就是一点一点去了解它、去认识它。对 于肺炎支原体来说,我们知道的还是太少,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它也许会逐步逐 步让我们来了解,只要沿着一个方向去做,怎么都能做出东西来。
采访手记:
谈论"支原体”这样枯燥的知识,却看到采访者眼中的闪亮神采,原来"热 爱”可以让每一件旁观者看似乏味的事情充满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