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重复畸形是指附于消化道系膜侧、具有与消化道相同结构的球状或管状空腔物的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最多见于小肠,尤多见于回肠。
目前肠重复畸形的发生原因存在多种学说。
1. 脊索与原肠分离异常学说:胚胎第3周形成脊索过程中,内外胚层发生黏连,神经管与原肠分离发生障碍,使原肠受到所带牵拉产生憩室状突起,突起不断演变则形成不同形态的肠管状结构,即肠重复畸形。
2. 胚胎期肠管再腔化异常学说:由于原肠实变后腔化再沟通发生障碍,与十二指肠闭锁和狭窄产生的原因类似。肠腔内部分空泡未与整个肠腔结合或未完全结合,形成球状或与消化道平行的长管状结构。
3. 憩室学说: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消化道各部位可出现许多憩室样外袋。正常发育时,这些外袋逐渐退化或消失,若出现障碍则形成与肠管相通或不相通的重复畸形。
4. 血管学说:胚胎期肠管发生缺血性梗死,坏死后残留的肠管片经附近血管供血,形成重复畸形。
5. 尾端孪生学说:少数全结肠、直肠长管形重复畸形往往同时合并泌尿生殖系统重复畸形,认为只有该学说才能解释此类重复畸形的发生。
不同部位的重复畸形各有不同的表现:
1.小肠重复畸形:占消化道畸形50%左右,表现为腹部肿块,边界清,活动度可,包块可缩小或消失。肠梗阻是常发表现。便血也常见到。肠重复畸形可诱发肠扭转及肠套叠,巨大的重复肠管压迫肠系膜动静脉可引起肠壁坏死及绞窄性肠梗阻。
2.结肠重复畸形:畸形肠管与正常肠管相同者可无症状,盲闭的重复畸形肠管可引起低位肠梗阻。有时有鲜红色血便,偶可伴发泌尿生殖系或直肠、肛管重复畸形。
3.直肠重复畸形:早期可有进行性排便困难,排便时肿块可从肛门突出,排便后回缩,肿物表面有粘膜覆盖。直肠指诊可在直肠后触及囊性肿块。重复畸形有时开口在会阴部,粪便从会阴部瘘口挤出。
若出现并发症则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根据部位不同,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有:
1.单纯重复畸形切除术:适用于孤立的囊肿型重复畸形,与周围肠管无共同血供,有单独壁层。
2.畸形肠管剥离术: 畸形肠管与正常肠管粘连紧密,可行剥离畸形肠管粘膜组织。
3.重复畸形及肠管部分切除术:畸形肠管与正常肠管黏连紧密,有共同血供,正常肠管很难保留,常需同时切除。
4.囊肿开窗内引流术:十二指肠附近的肠重复畸形靠近胆道与胰腺,强加分离会损伤附近重要器官,“开窗”引流使囊肿内肠内容物引流通畅,解除囊肿内压力。位于直肠后侧的重复畸形也可用该方法。
5.畸形肠管远端与正常肠管行端侧吻合术:若畸形肠管为管状型,与正常肠管并列走形,长度较长,可行此方法,创伤小,使畸形肠管内肠内容物引流通畅,解除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