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又名胆总管囊肿,表现为胆总管呈囊肿型或者梭型扩张,有时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一般认为亚洲人群发病率较欧美高,多在婴儿和儿童期发现,女性发病较男性为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技术发展,新生儿期的诊断率明显提高。
【分型】
通过解剖学和胆道造影的结果将胆总管扩张症分型:I型,胆总管囊性扩张型;II型,胆总管憩室型;II型,胆总管末端囊肿脱垂型;IV型,肝内外胆管多发性扩张型;和V型,即仅有肝内胆管扩张。
本病为先天性胆道发育畸形,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文献报道本病合并胰胆管合流异常者约占80%以上:病理状态下,由于胚胎期胆总管、胰管未能正常分离,胆总管接近或超过直角汇人胰管,二者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使共同管较正常延长,距Vater壶腹乳头2~3.5cm,故胰管内压力较胆总管内压力高,胰液可反流入胆总管,破坏其壁的弹性纤维,使管壁失去张力,而发生扩张。临床上最常见的囊肿型与梭型两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其病理改变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认为本病可能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先天性发育畸形。胚胎早期发育时,由于某种致病因素导致胰胆分化异常引起胰胆管合流异常,胆总管远端发生狭窄,Oddi括约肌也出现发育异常,这些病例改变都是胆管扩张症的综合致病因素。
新生儿期通常表现为腹部肿块、梗阻性黄疸,并且根据梗阻的程度出现不同的表现,如灰白色粪便。有一部分病例表现为巨大腹部肿块伴或不伴有黄疸。一些病例的黄疸程度甚至于类似可治型胆道闭锁。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期的胆总管扩张症病例常不伴有胰腺炎,血淀粉酶也可不升高。除腹痛、肿块、黄疸三个主要症状外,如合并囊肿内感染时可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严重者伴有全身中毒症状。病程较长或频发黄疸者,可因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致使凝血因子合成低下,表现为出血倾向。
1.手术方式的选择 囊肿切除+肝肠 Roux-en-Y吻合术是目前胆总管扩张症的标准术式。手术原则归纳为:
(1)切除扩张胆总管与胆囊,去除今后可能出现的胆管癌变的部位。
(2)实行胰胆分流,纠正胰胆管合流异常。
(3)在尽可能符合生理学要求的前提下,建立小肠与近端胆管的吻合,解除胆总管梗阻,使胆汁通畅排向肠道,并具有抗反流功能。
(4)了解并解决肝内胆管的扩张或狭窄及肝内胆管结石问题。
(5)了解并解决胰胆共通管可能的狭窄和胰石问题。
2.手术时机 许多病例在产前检查时即可发现,出生后一旦诊断明确,何时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则需做出抉择。目前多数学者的观点是:产前检查发现的病例,由于肝脏纤维化有时在出生时已经发生,且有囊肿增大、感染、穿孔、肝内胆管狭窄和肝功能损害的潜在危险,如果患儿情况稳定,手术应在出生后2~6周时进行。胆管穿孔是先天性胆管扩张症较为常见的并发症,许多病例以胆汁性腹膜炎为首发症状。诊断明确后,应在进行快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后紧急手术探查。由于胆管的炎症水肿组
织粘连严重,全身病情危急,一般仅行腹腔引流,胆囊扩张明显者可加胆囊造瘘术。如能显露扩张的胆总管,也可行胆总管置管外引流。亦有学者报道,因及时发现胆管穿孔,可安全实施急诊根治性手术。
3.手术方法 新生儿期比较容易被完整切除,因为通常扩张的胆总管壁都比较薄,与周围组织粘连也较少,特别是门静脉。如果囊肿比较大,在切除囊肿前先行囊肿穿刺则可以减少手术难度。囊肿应该在靠近十二指肠这侧的中部被切开,因此,此处通常有一个异常的肝管开口,并且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开口或者可以开口在囊肿的远端。之后横断囊肿,并与肝动脉、门静脉仔细分离,准备切除囊肿的远端部分,完整切除囊肿的扩张段避免残留日后可能癌变的上皮组织。如果囊肿扩张段不明显(例如梭型),需要切至略高于胰胆合流点水平,并把残端双层缝合,结扎横断。如果术中发现共同管内有蛋白栓,需要行术中胆道镜冲洗蛋白栓至十二指肠,以避免术后出现结石并引起胰腺炎。手术最后在肝总管扩张段近端切断囊肿,并为之后的肝肠吻合口预留足够的宽度。腹腔镜手术技术已普遍应用,在新生儿期亦有较多报道。
4.术后并发症与处理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手术后一般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的比例低。手术相关并发症近期有出血、胆瘘、胰瘘、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远期并发症包括吻合口狭窄、反流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癌变、胰胆管共同通道病变及胰腺病变等。因此,术后应有定期随访制度,如果患儿出现临床症状,应及时给予相关检查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