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时间:2021-03-15 科室:普通(新生儿)外科
概况
疾病别称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治疗方法
生活调理
健康处方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以家族遗传为特点的慢性复发性胆汁淤积综合征,是遗传性的消化系统疾病。此病发病率约1/10万,呈世界性分布,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此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相关基因突变导致肝细胞毛细胆管面的肝胆膜转运蛋白功能异常,使肝细胞对胆汁的摄取和排泄障碍,导致慢性胆汁淤积。

暂无数据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突变基因不同分为3型,各型突变基因的位点和发病机制均不同。

(1)1型:ATP8B1基因突变导致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相关蛋白1缺陷,此蛋白是一种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由胆管细胞表达的蛋白质,其引起胆汁淤积的机制尚不明确。

(2)2型:位于常染色体2q24的ABCB11基因突变导致胆盐排泄泵缺陷。胆盐排泄泵是位于肝细胞毛细胆管膜上的胆盐转运蛋白,其缺陷可导致胆盐分泌减少、胆流降低,肝细胞内胆盐聚集,造成肝细胞损伤。

(3)3型:位于常染色体7q21的ABCB4基因突变导致多耐药糖蛋白3缺陷,该蛋白主要在肝细胞毛细胆管膜表达,是磷脂转运器。3型是由毛细胆管转运缺陷导致的典型胆管病。


家族性胆汁淤积的主要症状以黄疸为主,因分型不同可有不同表现。

1.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1型

常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黄疸,有突出和特征性的瘙痒,大便呈白陶土色,还可出现反复发作的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2.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2型

初始病情重、进展快,出生数月后出现持续性黄疸,肝脏结构因小叶和门管区纤维化及炎症而破坏,较易出现胆结石,常在出生后1年内迅速发生肝衰竭甚至肝癌。

3.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3型

胆汁淤积呈慢性和进行性,发病时间个体差异大,1个月至20.5岁不等,2/3患者在出生后几年甚至成人后发病。


1、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可促进胆汁排除,缓解胆汁淤积对肝细胞的损害,是各类型患者的初始选择,对3型疗效更好。苯巴比妥、利福平的疗效有待验证。

2、手术治疗: 
(1)胆囊横结肠脾区Y型吻合胆汁内分流术: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李龙团队在全球首次实施胆囊结肠胆汁内分流术,使得部分胆汁跳过胆汁酸肝肠循环,从胆囊分流至降结肠,减少胆汁酸代谢负荷,避免肝移植。成功率由以往60%提升至85%。此方法2012年在世界权威杂志Annals of Surgery发表。
(2)胆囊造瘘胆汁外引流:存在感染,胆管炎,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并发症,终生造瘘影响正常生活,病人的生活质量较差;
(3)回肠旁路: 胆汁酸肝肠循环主要在末段回肠,切除末段回肠15cm左右减少胆汁酸肝肠循环,但术后近端回肠逐渐代偿胆汁酸肝肠循环功能,复发率60%;
(4)肝移植:肝脏来源紧缺,手术风险高,创伤大,费用高,移植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复发、慢性腹泻、脂肪肝、肝移植排斥反应、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再次肝移植等,是本病迫不得已的最后选择。

3、胆囊横结肠脾区Y型吻合胆汁内分流术的手术方法 

from clipboardfrom clipboard

图1                                          图2

图一为正常的解剖位置
      图二为手术示意图,术中于结肠脾曲做一切口,将其提拉到胆囊处与胆囊做吻合,再将横结肠远端与降结肠的中段做吻合。

4、术后治疗
抗炎、保肝、利胆,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等,改善病人肝功能,促进生长发育。

5、定期复查
术后1月、3月、6月、12月、后每年1次复查,行B超、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SPECT造影检查,了解胆汁内分流情况、肝功能,生长发育情况。

暂无数据
暂无数据
更多相关推荐
2021-03-15
先天性膈疝是因胚胎发育异常,部分腹腔脏器进入胸腔,伴有同侧及对侧肺泡、支气管及肺血管发育不良的“综合征”。它不仅是一种解剖异常,而且包括呼吸、循环等多个系统异常...
2021-03-15
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又名胆总管囊肿,表现为胆总管呈囊肿型或者梭型扩张,有时可伴有肝内胆管扩张,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先天性胆道畸形。一般认为亚洲人群发病率较欧美高...
2021-03-15
先天性胆道闭锁,胆道闭锁占新生儿长期阻塞性黄疸的半数病例,其发病率为1∶8000-1∶14000个存活出生婴儿,但地区和种族有较大差异。以亚洲报道的病例为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