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喘息是婴幼儿阶段常见的呼吸道症状,发病高峰在2--6月龄;50%的婴幼儿至少有2次或2次以上的喘息发作;生后头3年喘息的婴幼儿中有40% 喘息持续至6岁。
在冬季收治入院的呼吸系统疾病患儿中将近 50%是由于喘息入院。
婴幼儿喘息病因复杂,小婴儿多数是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其他还有:支气管哮喘、胃食道反流、气道畸形 :(气管-支气管软化、狭窄)、血管发育畸形: (双主动脉弓、肺动脉吊带等)、肺结核:( 肿大淋巴结压迫气道或支气管结核)、支气管异物、免疫功能缺陷合并气道及肺部反复感染、持续性细菌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其他少见疾病(Churg-Strauss 综合征, ABPA、囊性纤维化等)
毛细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多发生在2-6月龄的小儿,病原主要为呼吸道合胞病毒,可占80%或更多;其它依次为腺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少数病例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侵犯细小的毛细支气管,常可累及肺泡,故可以认为它是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典型的毛细支气管炎常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2日~3日后,出现持续性干咳和发热,体温以中,低度发热为见,发作性喘憋,喘憋发生后的2日-3日较严重,喘憋发作时呼吸明显增快,可达每分钟60次~80次以上;重症患儿呼吸困难,紫绀,常烦躁不安,呻吟不止;大部分病例治疗后均可缓解,极少发生死亡。部分病人之后出现反复喘息。
支气管异物:异物进入、停留或嵌顿于气管或支气管内的状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首先病史非常重要,患儿有异物吸入史,临床表现为剧烈呛咳、呼吸不畅、气管拍击音,以及阻塞性肺不张或肺气肿症状。如果时间较长,患儿可表现为慢性咳喘,一般抗感染、止咳平喘治疗无效。通过胸透、CT气道重建、支气管镜检查可确诊,并可经支气管镜取出异物;若支气管镜不能取出则应及早手术取出异物。
先天性气道狭窄:出生后即呈现程度轻重不等的呼吸困难。吸气时可出现喘鸣,喂食困难,生长发育延缓。狭窄程度严重者吸气时锁骨上窝、肋间软组织和剑突下软组织凹陷,并发呼吸道感染时上述症状加重,CT气道重建、支气管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气管支气管畸形:气管畸形是一种少见但种类较多的疾病,病情严重者,出生后即出现症状,多表现为声嘶、气促、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婴幼儿症状多在安静睡眠时减轻而在哭闹时或继发感染时加剧,并在喉喘鸣时出现吸气性三凹征。较轻者可以没有明显表现,在健康查体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
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心脏、血管如果出现病变或畸形,压迫邻近的气管支气管,则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咳嗽喘息,多与体位有关;临床上多有心血管疾病相关表现,通过查体、胸片及胸部增强CT等检查确诊。
消化道畸形: 例如:气管食管瘘,是食管发育异常或病变导致气管与食管之间出现瘘道。可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先天性者多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如心血管、泌尿生殖系统和肺发育不全。后天性多见于:食管异物,气管切开损伤气管后壁,胸外伤,器械损伤(食管镜手术),食管腐蚀伤等。临床可表现为饮水或进食时剧烈咳嗽,可伴有咳痰多或发热。通过CT、支气管镜、食管镜检查;支气管造影及食管造影可以帮助明确瘘管部位和形态。另外,膈疝、食道裂孔疝如果压迫气道,也会出现咳喘等呼吸道症状。
胃食管返流: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烧心、恶心、呕吐或者慢性咳嗽等症状,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不是常说的微生物感染的炎症)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与气道高反应性相关,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强度随时间变化。多在夜间和(或)清晨以及运动时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支气管哮喘如诊治不及时,随病程的延长可产生气道不可逆性缩窄和气道重塑。
辅助检查
血常规,胸片,肺高分辨CT,气道重建,胸部增强CT,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过敏原检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食道24小时PH值监测等;
根据病因不同,给予相应治疗,尤其是哮喘等慢性疾病,一定要长期规律个体化治疗。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增强体质;雾霾天气或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做好室内空气净化湿化;均衡饮食,合理规避过敏食物;保持良好情绪;在身体状态不佳时,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适当多饮水;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减少人员聚集;
避免诱发因素;
儿童进食时避免哭闹、嬉笑打闹,以免误吸;
坚持按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病情稳定控制良好期间,循序渐进多运动,合理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均衡饮食,尤其是水和蔬菜,保证营养;
如果有消化道疾病,注意饮食易消化,小婴儿喂奶后拍嗝排气注意体位,减少返流;
注意情绪疏导;
流感流行季节或空气质量差时避免外出或去人员密集的场所;
预防接种流感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