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指细支气管损伤后的上皮炎症反应,随后的修复导致气道壁、气腔或两者兼有的肉芽组织过度增生,导致小气道的狭窄或完全闭塞。
1、感染因素:为儿童最常见的因素。①病毒,包括腺病毒(3、7、21型)、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A和B型及麻疹病毒;②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③肺炎支原体。
2、吸入因素:如毒气、异物、胃-食管反流等。
3、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渗出性多型性红斑、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
4、组织器官移植后,骨髓移植、心肺移植。
5、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先天性心脏病、囊性纤维化。
6、药物。
主要临床特点为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咳嗽,运动耐受性差,肺内可听到喘鸣音和细湿啰音,对支气管扩张剂反应不佳。
与普通肺炎相比,其喘憋症状较严重,发作时呼吸浅而快。由于过度换气及液体摄入不足,部分患者有脱水和酸中毒。缺氧严重时可出现青紫、神志模糊、惊厥、昏迷等脑病征象。
尚无特效治疗。
1、糖皮质激素:鉴于发病机制是由免疫反应介导,多种炎症因子参与,故采用激素治疗可改善临床症状、肺功能及胸部CT表现。
2、大环内酯类药物:根据小剂量大环内酯类药物有抗炎作用以及多种炎症因子参与发病,文献报道患者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有所改善。
3、支气管扩张剂:可应用支气管扩张剂平喘。
4、抗感染治疗:合并感染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