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谨防输入性疟疾,持续巩固消除成果
时间:2023-04-26 文:吴洋洋

from clipboard

2023年4月26日是第16个“全国疟疾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谨防输入性疟疾,持续巩固消除成果”。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中国通过消除疟疾认证。然而,我国消除疟疾并不意味着没有疟疾,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国际旅行入境人员的增加,我国面临的输入性疟疾威胁将长期存在。

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地方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及大汗等症状,可伴脾肿大和贫血等体征。人群普遍易感。

人体疟原虫包括哪些

人体疟原虫分为: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以及人猴共患的诺氏疟原虫(诺氏疟原虫主要经猴-蚊-人传播)。

疟疾传染源

疟疾患者及无症状带虫者是传染源。恶性疟原虫在人体存活一般不超过1年,间日疟原虫可在人体存活约2年,三日疟原虫则可在人体存活超过10年。

疟疾传播途径

通过按蚊叮咬传播为主,少数可经输血传播,偶有患病孕妇经胎盘感染胎儿。诺氏疟原虫可通过猴-蚊-人传播。

疟疾的地域分布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2021年,疟疾全球新发病例2.47亿例,95%的疟疾病例发生在非洲区域,其中61.9万人死于疟疾,五岁以下儿童占该区域疟疾总死亡人数的大约80%。

我国已消除本土疟疾,但每年仍有4000余例境外输入性病例,数百例重症疟疾,数十例因疟疾死亡病例,输入来源主要为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各种疟疾均有输入,以恶性疟为主,间日疟次之,部分患者可为混合感染。

疟疾的发病机制

疟原虫侵入血液循环后,除疟原虫本身对机体的损伤外,机体对抗疟原虫的免疫反应,以及产生的多种细胞因子对机体也产生损害,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出现。比如“贫血及肝脾肿大”,就是由于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并大量破坏红细胞,使患者迅速出现贫血。贫血的轻重程度与疟原虫种类和原虫密度有关。为清除疟原虫、代谢排泄物和红细胞碎片,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细胞增生活跃,故患者常出现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疟疾的治疗及预后

疟疾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抗疟疾药物)、对症治疗(针对各种症状和并发症)和必要的支持疗法(保持酸碱平衡和重要脏器功能)。采取虫媒隔离措施,应防蚊灭蚊;做好疟疾发作期休息、饮食及发热等对症护理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危急状况,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的发生。遵医嘱安全、有效、合理、规范使用抗疟药物,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非重症疟疾或无严重并发症者,只要及时治疗,预后良好,无后遗症。但重症疟疾病死率较高,原虫密度越高,救治时间越晚,预后越差。

疟疾如何预防

赴疟疾流行区前应了解目的地的疟疾流行状况,做好个人防护准备,可咨询医生服用预防药物。

在疟疾流行区期间,提倡使用蚊帐、纱门、纱窗、蚊虫驱避剂、穿长衣长袖等,长期居住者推荐采用长效杀虫剂处理蚊帐以及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等,并加强居住地的环境治理,减少蚊虫孳生。

回到国内后,如出现发冷、发热、出汗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入境和就医时应主动告知旅行史,并按医嘱全程、足量服用抗疟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