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5岁儿童,易在托幼机构中集体感染。
临床表现
一般发热是首发症状,首先在口腔黏膜出现红色溃疡性疱疹,有疼痛感,1-2天后可在手、足、口、臀等部位皮肤出现丘疹、疱疹,临床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一般7-10天消退。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脑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出现手足口病后怎么办
手足口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患病期间加强患儿的护理,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皮肤清洁,疱疹切勿抓挠,患儿食物以清淡流食半流食为宜,由于患儿口腔部位疱疹疼痛明显,食物温度不可过高,应以温凉为主。手足口一般症状较轻,如无合并症,一周左右可痊愈。
居家观察的患儿应注意什么
1 保持室内空流通,居家隔离,不去公共场所,不与其他幼儿玩耍,防止交叉感染;
2 家长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体抖动等,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3 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患儿的分泌物,呕吐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应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疫苗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导致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目前只有针对EV71的单价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和EV71感染引起的其他疾病(如疱疹性咽峡炎),但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引起的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