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复合钙的研制者吴光驰:一辈子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时间:2022-07-01 文:郝洁 摄:袁超

采访对象:

吴光驰,1934年3月27日出生,重庆人。曾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营养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955年11月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大学本科学历。1958年9月1日参加工作。1999年1月1日退休。曾先后从事儿内科临床、儿童保健、儿童营养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城市儿童保健,农村儿童保健,佝偻病预防与治疗,母乳喂养,维生素D、维生素A缺乏与防治,儿童肥胖,儿童高血压等。结合科研研制出“复合钙”配方。获得儿童发育测量尺专利(专利号88-2-01277)。发表论文80余篇,科技著作5册,科普26册。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科技成果奖,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采访组:吴主任,您好!请您讲讲为什么会在大学期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

吴光驰:我的父亲是一名儿科医生,母亲是护士,或许是受到父母的影响,1953年,我考到北京医学院,就是现在的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学习。北京医学院预科学习的地址是在景山东街,离北大红楼和五四广场很近,那里浓厚的文化气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勤奋学习。我也受此影响,更加自觉努力地学习,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当时,班上几名年龄较大的调干生,他们是参加过抗日、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党员,虽然十分刻苦,但因为基础薄弱,学习比较吃力。我就主动帮助他们学习,而他们也在思想上帮助我不断进步。就这样,我在1955年11月8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接受党的教育、党的培养,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学习上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

树人中学初级第十六班毕业摄影纪念(第二排右二为吴光驰)

采访组:您毕业后分配到首都儿科研究所,具体从事和开展哪些工作呢?

吴光驰:1958年大学毕业后,我和同学们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也就是现在的首都儿科研究所,这是一个刚成立的儿科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机构。所长是儿科泰斗诸福棠,副所长有两位,一位是负责临床研究的原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周华康,另一位是我国儿童保健领军人物、刚留苏回国的薛沁冰。当时研究所只有四十多人,没有研究楼,没有附属医院,借用了北京市儿童医院的病房作为研究基地。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单位却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以促进全国儿科医学水平为己任。我在临床工作一年后分配到儿童保健研究室,以预防为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分管一个保健地段,承担宣传教育、预防接种、健康儿童管理、新生儿管理、集体儿童管理,以及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体弱儿的管理,还负责地段内儿童传染病管理。

地段内的居民大多是体力劳动者,生活水平较低,我们就经常背着药箱,装上杆秤、卷尺、听诊器、处方签,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的去探访,给孩子们测量身高体重,对家长进行营养指导,可受老百姓欢迎了。

1962年,克服了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后,全国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指引下,科研走上正轨。我研究的课题方向是维生素D缺乏,经过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负责研究的区域,儿童佝偻病发病率从20.6%下降到2.6%-3.5%,而当时全国婴儿佝偻病患病率是40.7%。课题总结出的论文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上。

1966年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门前留影

采访组:请您讲一讲带队开展农村儿童保健试点工作的经历。

吴光驰:1964年,江西省儿童医院率先开展了农村儿童保健,医生到农村巡回医疗。受此启发,薛沁冰所长认为,农村医疗仅仅只是开始,更重要的是,要为当地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农村医疗队。那年秋天,所里决定由我带队开展农村儿童保健试点工作。

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薛沁冰所长亲自到妇幼保健力量较强的昌平县,拜访了县卫生院院长和县妇幼保健院长,提出先在城镇开展儿保工作,取得初步经验后,再到生产粮食为主的农村工作,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我和一名护士,还有县妇幼保健院抽调的一名儿科医生,一共三个人,到城关镇二街大队开展儿科工作。当时正值秋末冬初,麻疹开始流行,老百姓非常紧张,因为当地麻疹流行病死率很高。我们三个人开始进行麻疹防治,白天黑夜随叫随到,到百姓家里诊断、治疗,并且指导护理和预防。大队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年轻人帮忙,要我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他应该算是我的第一个学生。到了第二年春天,麻疹流行基本控制住了,当地的患儿都得到了安全的治疗,没有出现一例死亡。

1965年春天,农村儿童保健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经过调研,我们选择进驻到儿童较多的百善大队地区的公社卫生院,协助开展儿童疾病治疗与防治。当时正值流行性脑膜炎,发病急、发病重,由于医疗资源匮乏,所里临时调派医生前来支援,共同抢救病人,经过积极的救治,所有患儿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并顺利康复。卫生院感受到我们的工作对他们有极大的帮助,特意腾出房间给我们住,还请来大师傅给我们做饭。

我经常到老百姓家中出诊,有一次,我刚迈进门,大姐就递过来一杯茶,一定叫我先喝水,然后再看病人。茶水清香甘甜,原来大姐在茶里加了冰糖。大姐总是称呼我“先生”,这是乡亲们对我们医生最淳朴的爱护和尊敬。

昌平县城关公社东关大队试点吴光驰(右)与赤脚医生留念

采访组:您培养农村大队医生的过程中,还有什么让您印象深刻的事吗?

吴光驰:流行性脑膜炎的疫情过后,我们开始着重培养农村大队医生,当时被称为赤脚医生,先与公社联系,希望每个大队派出1-2名初中毕业生,组成一个学习班进行培训,农闲时学习,农忙就回队生产,边学习边工作。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支持,从13个大队抽调了17名学员,当地中学提供教室。所里派来了老师,负责教学和学生管理,还请了协和医院、人民医院下乡医疗队协助教学,老师们积极备课讲授,学生们学习情绪高涨。农忙季节来了,学员们各自回生产队,边劳动还不忘所学,做起了防疫工作,喷洒药水消灭苍蝇、蚊虫,对当年痢疾、乙型脑炎等疾病起到了有效的预防,公社、大队和当地农民都非常高兴,学员们对学习也更加有信心了。

我记得1994年6月13日,百善村委书记还带队来到所里,为我们每一位老师送上了带有所有学生签名的纪念册,感谢老师们对他们的培养。

在昌平东关大队吴光驰(右一)与赤脚医生合影

采访组:您曾经下放到青海省工作,请您回忆一下那段不平凡的经历。

吴光驰:1970年,我被下放到青海省,分配到青海省交通医院,不到半年又参加医疗队,到海拔五千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工作。这里地处青海和西藏交接处,青藏公路经过这里,终年积雪,荒无人烟,空气极其稀薄,而且天气变化无常,前一秒还晴空万里,后一秒就暴雪冰雹。我的工作是保障维修公路的工人身体健康,及时医治病患。

最冷的时候是-36℃,篷帐里铺着狗皮褥子,身上穿着棉袄棉裤,裹着羊皮大衣,还是感觉冷,因为缺氧不能平躺,身体保持30°倾斜才能入睡。打针的针筒都结成冰了,要捂好久才能用。第二年春节前,我收工回到医院,我爱人差点没认出来,皮肤黑黝黝,嘴唇紫紫的。 那段时间,我爱人怀孕,却没有陪在她身体边好好照顾。我患上了风寒导致的腰痛病,久坐或者天气不好就会引发疼痛。不过即使如此,我仍然觉得很自豪,我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保障了青藏国防公路的通畅,也算完成了一件大事。

采访组:全国知名的“复合钙”是您研制的,您当时为什么会想到研制一款专为儿童服用的钙剂呢?初衷是什么?

吴光驰:改革开放后,全国一片欣欣向荣,国家飞速发展,人们工作的脚步也加快了。不少女性因为工作原因没有坚持传统的母乳喂养,而是改为以牛奶或者其他食品喂养。为此,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提高母乳喂养率成了当务之急。

吴光驰(左)参加义诊咨询

回到所里,我便投入到母乳喂养的研究课题中,分管“母乳喂养危险因素——母亲产后无奶原因调查”课题。这个研究不但让我从中学习认识到了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对儿童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也为我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这个课题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母乳喂养研讨会上被全国母乳喂养科研协作组评为一等奖,1992年3月又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吴光驰出保健门诊

佝偻病是我一直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佝偻病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是由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紊乱,产生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当时全国儿童有81%钙摄入不足,城市孕妇为50%左右,也就是说,新生儿出生前就有潜在缺钙的可能,全国佝偻病患病率曾经高达40.7%。为此,卫生部提出了儿童保健与防治二病,即佝偻病和贫血,并成立有关二病的全国防治科研协作组,我是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的积极分子,后期被选为副组长。

复合钙检索咨询报告书

维生素D的缺乏可以通过户外接受阳光照射或补充维生素D得以解决,而在当时补钙较为困难,儿童补钙只能把成人服用的钙片砸碎磨成粉,加水溶解后,孩子才能服用,费时费力而且味道不好,钙吸收也差。所以,我就想要研制出一种适合儿童服用的钙剂。我做了“复合钙冲剂的研制及临床效果观察”,结合母乳营养成分比例,采用了更易儿童服用的冲剂形式,速溶而且味道可调,设计研制出了“复合钙”。当时也没多想,只想解决儿童补钙的难题,没想到“复合钙”这么有名气。

退休后,我也一直在保健科出门诊,守护着孩子们的健康,是一份工作,是一种责任,也成为了我的一种习惯。

更多相关推荐
2022-07-08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儿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基础分支齐全的综合学科,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而哮喘,作为一个隐秘而凶险的敌手,渐渐露出了狰容。此时,年近...
2022-07-08
“我并不希望别人把ICU当成一个生离死别的地方,它应该是一个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地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曲东从小就喜欢孩子,第一理想是想当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