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冯一新:不怕牺牲只为祖国和平与繁荣
时间:2023-02-02

采访对象:冯一新

from clipboard

冯一新,1934年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1951年1月参军入伍。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8月任航空兵十八师制氧站制氧员三等机械长,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3月至1977年在空后航材部工作,期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三次,空军技术发明创造二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1977年9月,调任徐州空军后勤学校工作,任第一学院大队大队长,党内职务为第一学院大队党委副书记,学校党委委员。1983年1月转业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现为首都儿科研究所),任器材科负责人、党委副书记兼党办主任、兼任工会主席、纪委书记等职。

采访组:冯老师,请您先简单介绍一下您的成长经历。

冯一新:我1934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经历了日本侵略时期,国民党统治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1年1月我参的军。

小时候我家的经济条件还可以,有十来亩地,有三间大瓦房。可是淞沪会战后,我们的田地被日本军队占领了,盖了陆军司令部和陆军医院,老百姓的生活从此一落千丈。

日军占领无锡的八年间,可谓是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我们家的房子被日军烧掉了,奶奶的脚被日军踢伤后跛了,爷爷也受了伤,听力几乎完全丧失,家中不少亲戚因为没钱治病去世了,我们在死亡线上挣扎着,靠着吃糠咽菜、下河抓鱼勉强度日。或许是因为儿时经历,长大后我坚持去参军。

采访组:您是如何参军的?

冯一新:我第一次想参军是在1949年中国解放的时候,我就读的忠勤高级职业学院里,一部分进步青年准备去南京华东军事政治大学(现为中国国防大学)读书,我原本也想去,但是家里不同意,想让我毕业后找个稳定些的工作,我瞒着家人来到无锡火车站,准备和同学一起去南京,没想到被家人发现拦了下来,没有去成。

我当兵的念头没有打消,反而越来越强烈,1950年10月2日,家人把我送到上海一家五金店当学徒。当时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国内发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运动热潮,我到上海的第五天,通过上海总工会的五金分会,向抗美援朝的招募单位报了名,表达了我想参军的强烈意愿。在等待结果期间,我利用在店里给老板记账每天去一次银行的机会,参加了五金分会的各种会议。1950年11月,在一次例行会议上,领导宣布我被空军总单位录取。1951年1月初,我收到了1月27日下午4点到上海火车站集合的消息,但不巧的是,1月24日下午,舅父来上海看我,得知我报名参军的消息后,便把我送上了回无锡老家的火车。几经周折,我又瞒着家人回到上海,终于赶上征兵出发。

1月27日,我坐上了去往南京的专列,和我一样去往南京空军教导总队的大约有1500人。28日凌晨1点,火车停靠在南京下关车站,迎接的卡车把我们送到了大光新村空军教导总队,我被分到三大队,正式参军了。

from clipboard

1951年2月在南京空军教导总队(左一为冯一新)

采访组:请您讲讲您在空军学校的经历吧。

冯一新:在南京空军教导总队集训两个多月后,四月初,由于表现优异,我被分配到沈阳市小南门外小河沿的空军机务学校七中队(空军747部队),中队设有四个区队,每个区队有三个班,各区队学习一种专业,我所在的一区队三班学习制氧专业,其余三个区队分别学习充氧、冷气(压缩空气)和充电专业。

航空飞行器在高空飞行时,飞行人员需要吸氧以供生命所需,同时发动机补氧系统也需补给氧气,以保证正常运转,在空军航空部队,制氧站的制氧员就是专门为战机飞行生产氧气的专业技术人员,俗称“制氧兵”,是航空兵战斗力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这里,我们除了学习飞机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发动机结构、各种仪表的作用、飞机液压操作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外,主要学习制氧的专业知识,包括空气的组成、各种气体的临界点、氧气的主要提取方法,高、中、低制氧机的区分,苏制高压制氧车的工作原理,各部分机械结构和操作方法,各种气瓶的识别和安全使用要求,制氧场地选择要求等。当时的学习条件很艰苦,没有像样的教室,我们每天上课就是各自拎着小板凳到空的屋子去上课。我是苦孩子出身,什么艰苦生活都过得惯,再加上我上课很用功,而且也喜欢钻研,毕业时被学校评为学习模范。

1951年8月航校毕业时,我随一区队长秦祥同志到广州白云机场航空兵十八师(208部队)场站航材料制氧站报到任制氧员。当时我们和苏军一起工作,由于从其他航校以及陆军调来的人员并不懂制氧技术,而我因为专业知识扎实且能力强,苏军的制氧站长果林涅夫和机械长制氧员瑞利亚·玛哈尼可夫便提出将我提升为制氧站机械长。

from clipboard

1951年4月在沈阳市小南门外小河沿的空军机务学校七中队(中间为冯一新)

采访组:您是什么时候参加的抗美援朝战争呢?又有过哪些经历呢?

冯一新:1951年10月,我作为空军制氧兵,跟随航空军来到丹东大孤山野战机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由于美军飞机轰炸,朝鲜机场跑道损毁严重,飞机无法起飞,因此,中共中央东北局指令在大孤山附近修建一个供志愿军空军临时起降的军用机场应急。战机从丹东、大连沿海地区起飞,再飞到朝鲜战场。而我所负责的工作,就是为飞行员制造赖以生存的氧气。

由于修建混凝土机场时间太长,不能迅速形成战斗力,因此,大孤山野战机场采用简易钢板铺设。这里必要设施也都是临时搭建的,因此制氧条件、工作环境的艰苦和难度可想而知。

战争期间,我们首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停电。制氧是个连续的过程,整个流程需要八九个小时,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再把氧气从气体变为液体装入氧气瓶,过程十分复杂,一旦停电,就可能会发生管路受阻、液氧气态化、超压、甚至发生爆炸等严重后果。因此,没有电时,我们就得用机油发动机带动压缩机进行连续工作。为了保证每个氧气瓶都能灌满氧气,我经常是24小时连轴转,时刻紧盯阀门和表盘,随时准备调整设备状态,时刻不能放松,而这一干通常就是连续一周。

此外,我们还要及时修复被损毁的飞机跑道,对跑道上的钢板进行加固和清理,及时给飞机加好油、装好子弹,补充搬运副油箱,给飞机充氧充电,做好仪表、无线电、发动机设备检查等工作。除保障工作外,还需要与高炮、地面雷达、探照灯导航做好相互配合、协同等工作。

我们航空兵18师从1951年11月去丹东地区大孤山野战机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直到1953年战争结束才离开。战争虽然残酷,但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面对战争不退缩,不惧怕,奋勇向前,每个人都抱着不怕牺牲,只为换来祖国和平与繁荣的信心和决心。

from clipboard

采访组:战争结束后您又做过哪些工作?

冯一新:战争结束后,1953年3月5日,我来到北京空军工程部航材处(后划归空军后勤部)工作,到各军区空军机场做四站(制氧站、充氧站、冷气站和充电站)装备调查和技术保障指导,并因解决制氧技术难题立了三等功。

from clipboard

1953年到北京空军工程部航材处后拍摄于天安门城楼前

随后几年,我去往各军区空军航空兵部队、航校检查四站装备情况,开展制定空军各航空师(团)四站装备配备标准等工作,先后去往福建、广东、青海、鞍山等地。

from clipboard

1957年9月任排长时到山西灵丘拉练(照片中念材料的为冯一新)

1977年9月下旬,调任徐州空军后勤学校(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勤务学院)工作,任第一学院大队大队长,党内职务为第一学院大队党委副书记,学校党委委员。主要负责培养空军后勤与装备保障人才以及生长干部和现职干部的任职培训等。

from clipboard

1959年在空军航材部任中尉助理员时拍摄

采访组:您是什么时候加入的中国共产党?

冯一新: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我深信只有共产党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我对日军侵略家乡记忆深刻,房屋被毁、田地被占,爷爷奶奶险些被杀害,我也曾被关押,我们是从死亡线上挣扎着活下来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一直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无论是在战场还是在工作岗位,我都奋勇冲在前,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由于我积极努力、表现出色,又能吃苦耐劳,1954年4月24日,在空军后勤部航材处,由刘明、吴叙澄两位同志介绍我入党,那时候我刚满20岁。

采访组:您是哪年来的首都儿科研究所呢?都做过哪些工作?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冯一新:1983年1月,我脱下穿了32年的军装,从空军后勤学校转业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现为首都儿科研究所),任器材科负责人,工作几个月后,任党委副书记兼党办主任,由于研究所的人员配备不足,还曾兼任过工会主席、纪委书记等职。

from clipboard

1983年拍摄于首都儿科研究所(西区)楼前(第二排左一为冯一新)

这一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从雅宝路2号迁至龙潭湖畔,首都儿科研究所在此筹建附属儿童医院。当时房屋都很破旧,由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队负责施工改造,具体工作由翟都印同志负责,我负责协助。

首先面临的最主要的难题是清理放射源。因为原肿瘤医院有放射性治疗,存在镭235和钴60等放射源,如果不能清理放射源,是无法开展正常工作的,所以要找到并将其清理。但是,清理工作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当时没人敢去。面对这种情况,我想到自己是一名军人,这种危险的事情我要第一个冲在前面。

为了附属医院能够尽快建成,我们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北京市卫生局(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又从兄弟单位借了一台伽马射线检测仪。我和另一名复员军人拿着检测仪器,穿着铅衣,陆续在解剖室、同位素室、治疗室等地方找到了几十个铅罐,一点一点的把所有的放射源清理了出来。随后,所(院)办主任熊永强和我与第二机械部北京综合仪器厂的师傅商议,组织开展挖掘拆除、清理运输、安全保卫等工作,清理出的污染物经与市公安局联系,运送到四五百公里外的指定地点进行掩埋。

from clipboard

拆除原肿瘤医院病房修建首都儿科研究所

施工改造那一年,我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尤其是搞土方工程时,白天黑夜的工地盯着,将原有的土挖出运走,再将新运来的土进行回填,24小时住在工程队,不夸张的说,吃口饭的功夫都能坐椅子上睡着。也是在那时,我双眼的视力下降,总是感觉白茫茫的一片看不清,经过几年才慢慢恢复。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既然事情交给我来做,就一定要干得好、干得漂亮,军人的执着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让我必须坚守好每一班岗,做好每一件事。这也是我到首儿所后做的最高兴的一件事,因为这项工作完成了,附属医院就能如期开业了。

from clipboard

改建后的病房楼

除此以外,附属医院的建筑比较老旧,还面临着很多其他问题,比如烟道因为常年积油,厨房起灶引发烟道失火;地下管道因为冬天上冻而到处发水,半夜三更跑到医院进行维修等。我们后来还新建了宿舍楼、科研楼和图书馆,在护校停办后,在院内修建了新型制剂室。总之一句话,我就是一颗螺丝钉,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采访组:兼任工会主席时,您又做过哪些工作呢?

冯一新:兼任工会主席时,我组建了文艺表演团,参加了市卫生局文艺汇演,表演舞蹈“十五的月亮”并荣获一等奖,还在天安门广场游行联欢时进行过表演。此外,还组织职工参加市卫生局组织的女篮、女子乒乓球、男子自由泳等各项文娱活动并获奖,这也让职工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获得一些放松。

from clipboard

1989年10月1日,带队进行联欢晚会表演(第一排左四为冯一新)

采访组:您是哪年退休的?请您简短概括一下对工作的感悟,以及对年轻人的期盼。

冯一新:我是在1994年4月退休的,工作了一辈子,最大的感悟是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没有共产党就救不了穷苦的百姓,救不了我们一家人。我们要时刻发扬党的光荣传统,牢记党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勤勤恳恳的工作,踏踏实实的做人,我不但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我的孩子们,要相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跟着共产党走,要一心一意的为党服务,这就是我自己的感悟。

from clipboard

首都儿科研究所建所五十周年庆典(左二为冯一新)

对于年轻人,你们要活到老学到老,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不断地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此外,要勤于思考,不要浮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做一个担当有作为的人。毛主席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采访日期 | 2021年5月19日

采访组 | 郝洁、袁超

编辑 | 宣传中心

更多相关推荐
2022-07-08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现代儿科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基础分支齐全的综合学科,开始逐步走向世界。而哮喘,作为一个隐秘而凶险的敌手,渐渐露出了狰容。此时,年近...
2022-07-08
“我并不希望别人把ICU当成一个生离死别的地方,它应该是一个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地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曲东从小就喜欢孩子,第一理想是想当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