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里的心血管内科病房总是一番“热闹”景象,小患者们此起彼伏的哭闹声中混杂着陪住家长的说话声,医护人员忙碌地穿梭于护士站、病室、检查室、医生办公室之间,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脚踏风火轮。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彻底打乱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让心血管内科病房从“快节奏”切换到了“慢节拍”。在这个特殊时期,医护人员治病救人的医学使命一如既往,对患儿用爱呵护,对家长用情温暖、用心帮助,将人文关怀的医疗服务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士”的果敢和“天使”的细腻
疫情发生后,按照医院规定,住院楼严格执行一名家长陪护制度,并且限制探视人员。病房里,大多数陪护者都是年轻的妈妈,她们初为人母,面对几个月大的宝宝,在家里有很亲人帮衬着一起照顾,但是现在,宝宝的吃喝拉撒都要由妈妈一人完成,而且宝宝生着病更不易安抚。
医护人员巡视病房时,经常看到病床上胡乱摆放的尿不湿、奶瓶,甚至还有吃剩的饭菜。年轻妈妈的无助和委屈,医护人员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为了缓解家长的压力,也为了让患儿尽快康复,医护人员变身“哄娃能手”,开出了一剂剂“爱心处方”。
7号病房离护士站最近,护士李梦迪发现,从早上到中午,25床的妈妈一直抱着孩子没松过手,就走过去把孩子接了过来。家长感激地说:“谢谢谢谢,我赶紧上个厕所,然后喝口水。”护士杨梦雪感叹“她是太需要帮助了”。
医生早交班时,发现28床的妈妈眼圈红红的。交班结束后,张宏伟医生返回到28床询问原因。原来孩子高热不退,家长已经十分焦虑,再加上自己一人照顾,面对孩子又哭闹不止又束手无措,只能默默流泪。
“把孩子给我吧,您休息一下。”家长看到医生比自己还年轻,心里有点犯嘀咕,但她太希望有人能搭把手了,就小心地把孩子放到张宏伟怀里。张宏伟麻利地给孩子换了尿不湿,喂了奶,哄了一会儿,孩子就安静下来了。家长抽身清理了被孩子尿湿弄脏的衣服,把病床收拾利索后,长舒了一口气:“给您添麻烦了,实在是不好意思!”“特殊时期,您有需要就叫我们,我们一直都在!”。
一位家长感叹到:“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白衣战士的果敢,更看到了白衣天使的细腻。”
做好身边事,坚守“大本营”
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前方的医护人员披甲上阵,挽救、帮助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和家庭,后方的医护人员坚守“大本营”,保障医院的医疗秩序,守着一方平安,护佑一方百姓。
对心血管内科来说,疫情期间最大的挑战是收治新患者,尤其是川崎病患儿。新发川崎病患儿都有至少4-5天的发热病史,个别患儿还会合并有呼吸道症状,那么如何把好关?既要保证患儿及时收入院,又能准确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心血管内科对医院收治患儿的住院流程进行了优化,每名入院患儿都要经过门诊接诊医生、住院部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层层把关,确保川崎病患儿没有因发热混合新冠病毒感染。
对于需要回医院复诊的“老病人”和在疫情期间发现问题的“新病人”,科室也采取了一系列便民举措。心血管内科的几个专业疾病群里,安排了专门的医护人员负责随时回复家长的疑问,指导患儿治疗和家庭日常护理;3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加入到京医通义诊平台,在线回答家长的提问;石琳主任参加了我所开设的“战役直播间”,以“面对新冠病毒,如何保护宝宝的心脏”为题进行了科普讲座,并“云解答”了网友相关提问。
心血管内科的医人员表示:无论是现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还是未来风和日丽的日子,我们都将竭尽全力、用心呵护患儿和家长,矢志不渝,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