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儿战疫】做最美的“逆行者”
时间:2020-03-06 文:池杨、付磊、樊乐乐、崔颖颖、王艳雪 摄:袁超

from clipboard


“头发扎的太高了。”

“帽子应该再往下一点。”

“脱隔离衣的时候,要拿住肩上的两根带子,减少污染。”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楼600会议室,由疾控处牵头举办的救援医疗队强化培训已经结束,但队员们没有离开,仍然进行着穿脱防护服的练习。


from clipboard


集结

2020年2月2日下午,我所接到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通知,根据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从我单位抽调一批医护人员支援疫情防控定点医院救治工作。从收到组队通知,不到12个小时,三支医疗队45名队员全部到位,包括医生、护士、药剂、检验、放射5类人员,其中有20名党员干部,占医疗队员的一半以上,队员平均年龄不到35岁,最大的51岁,最小的刚刚23岁。大多数人的家里有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有9名同志的爱人同为医务人员。但是面对挑战,面对困难,他们识大体讲奉献、舍小家顾大家,不惧艰险,勇敢逆行,积极报名参加医疗队。


from clipboard


培训

为提高医疗队的诊疗水平,保障生物安全,做好人员防护,更好地支援疫情防控工作,疾控处、院感处、医务处、护理部、教育处等部门分别组织开展了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了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特点、感染临床症状、诊断、治疗、职业防护、消毒隔离等,并在课后组织理论试卷闭卷考试,对穿脱防护衣逐一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演练、考核,所有人必须满分通过。同时,安排到呼吸科、发热门诊、感染科等相关科室进行3天轮转,对呼吸道管理、雾化装置及常用呼吸机的应用、鼻咽拭子标本留取方法、如何配置消毒剂以及重症患儿治疗进行了反复培训,巩固防护意识和能力,提高危重病例的救治水平。


from clipboard


经验

45名队员中,有3名亲历过2003年抗击非典。46岁的高丽华是医疗队的“老大姐”,也是大家的“定心丸”,30岁时进入到我所非典隔离病房工作,36岁时作为ICU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参与到我所甲型H1N1流感病房工作中,她说“最重要的是关注到每一个防护细节,这样才能保证大家的安全”。第一批医疗队组长宋伟,参加抗击“非典”战役时只有21岁,如今已经是神经外科护士长。她是科室里第一个请战的,“第一批医疗队是最难的,因为什么情况都不了解,我得先去,把经验带回来,年轻护士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了。”耳鼻喉科护士长孙艳支援过SARS定点医院,参加过汶川地震医疗救援,她将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撰写了《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温馨提示》,并拍摄了抖音视频,分享给抗疫一线的同仁们。


from clipboard


训练

备战期间,队员们每天坚持到岗,分组集中训练。穿脱防护服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训练科目,经过几百次的反复练习形成了肌肉记忆,训练用的防护服已经开线、破损,队员们的穿脱时间也从最初的20分钟缩短到了5分钟。

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时,大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憋闷难受、眩晕无力的情况,熟练掌握穿脱技巧后,又开始模拟进入隔离病房的工作状态,进行4小时强度训练,完成整理床单位、静脉穿刺、静脉取血、留取鼻咽拭子等工作项目。双手被塑胶手套捂得青白,面颊被口罩勒出红红印迹,全身衣服被汗水打透,但没有一个人说要放弃。不到3天时间,所有队员完全适应了这样的工作强度。

10天后,护理部又给医疗队“加码”了,要求重点训练静脉穿刺技术。“戴上护目镜视线会模糊,双层手套会让手指没有触感,但是穿刺成功率不能降低。”

第二批医疗队队长郭琳英是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有着30多年的重症病房工作经验,她给大家开起了“小灶”,学习危重症患者的识别及抢救方法、气管插管的相应知识,呼吸机的使用方法及调试及CPR和心电除颤仪的正确使用等,增加了队员们很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反复的精准练习,是为了在这场战斗中可以胜利凯旋。此时,45名医疗队员已经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到抗击疫情的最前方去。

更多相关推荐
2023-02-21
肖凌,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医师,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医生,肖凌时刻牢记希波克拉底誓言,把病人的健康时刻放在第一位。2021年7月成立的儿童营养研究中心...
2023-02-16
刘戈,首都儿科研究所人力资源处经济师,作为一名年轻党员,他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为所院建设一支高...
2023-02-15
侯冬青,儿童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作为一个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岗位默默工作了20余年的公卫人,“公行天下,卫戍健康”是她当年选择妇幼卫生专业时牢记于心的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