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孩子发烧吗?”
“您好,发烧请走这边的通道。”
“您好,麻烦您填一下调查表。”
“您好,这边是单向通道,出去请走西门。”
……
2020年1月31日,首都儿科研究所在门诊大厅外设立了预检筛查处。这是一个因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临时成立的部门,工作人员有15名,分别来自门诊服务中心和护理部,每名预检筛查人员上岗前都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和考核。
“疫情期间,在门诊大厅开辟了不发热患者和发热患者两个通道,所有进入门诊楼的患者和家长都要佩戴口罩并接受预检筛查,并且需要填写《患者调查表》,如果是发热患者还需要再填写《发热患者登记表》”,门诊部副主任雷淑清说。
医务工作者的家属觉悟都很高
杨梦雪,26岁,家住通州,在被抽调之前她是心血管内科的护士。“疫情形式这么严峻,我们就是做这个工作的,所以没什么好怕的,做好本职工作,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医院。本来我打算今年要孩子,但是现在这种情况就暂时不考虑了,必须先保障大家的安全。”杨梦雪戴着口罩瓮声瓮气地说。“通知我到预检筛查处后,我给我爱人打了个电话,他半天没吭气,然后说了一句,让我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晚上来接我回家。我觉得医务工作者的家属觉悟都挺高的。”
预检筛查处的工作是三班倒,早晨七点到下午三点,下午三点到夜里十一点,夜里十一点到第二天早晨七点。工作人员需要穿一次性隔离衣、戴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手套,负责就诊儿童和陪同家长的检测,要工作8个小时,她们从上岗那一刻开始,就尽量少喝水少去厕所,“穿脱这样的一身装备特别不容易,污染了就不能用了,所以我们都省着用,最主要的是想把物资留给更需要的人,”杨梦雪说,“我们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去不了武汉,就要做首儿所的第一线
预检筛查处的通道紧邻大门,这里的温度接近室外温度,为了给大家取暖,专门配备了暖风机,“和隔离病房的医护人员比,我们很幸福了,不用闷出一身汗,防护服还能保暖。”24岁的丁翔宇以前在门诊服务中心的咨询台工作,在她看来,预检处的工作内容和原来差不多,同样需要面对家长的各种询问。机器取不出来号、挂不上号、排队时间长,不知道看什么科,除了五花八门的问题,还有家长的焦虑、急躁情绪。用丁翔宇的话说就是“十天有十一天是委屈的。”现在的工作没有那么琐碎了,却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既然上不了武汉的前线,那就守好首儿所的第一线”。
面对疫情,她早早就给父母打了“预防针”,表达了自己想去武汉支援的意愿。“我们宣读过南丁格尔誓言,如果国家面临这种危难,人民面临这种危险,作为医护人员,是一定要冲往一线的。”
从我这里过去的,我就要保证是安全的
从前在专家门诊工作的护士张敬悦,在短短几天时间就有了强迫症,为每位家长做筛查,都会问好几遍“您最近有去过外地吗?”因为就在两天前,她得知一名家长隐瞒了去过武汉的病史,对接诊医生造成了伤害。“我觉得特别对不起出门诊的大夫,万幸的是这个家长已经隔离了14天才来医院的,不然真的造成了感染怎么办,那我的工作也做的太不到位了。”张敬悦很自责,所以为了杜绝这个隐患,她不自觉的形成了不停询问的强迫症。
在她看来,从穿上这身隔离衣开始,她承担的责任就不一样了,既然站到这里,就要做到“从我这里过去的,我就要保证是安全的”。
被调派到预检处后,张敬悦第一时间告诉了爸爸,直爽的北京老爷子说:“你就做这个的,当然得去,你可给我记住了,别串门儿啊,人家都膈应你,你哪儿都甭去。”损完闺女后却加上一句“晚上回来给你炖肉吃”。
15名可爱的姑娘,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为首儿所筑起了第一道严密防线,她们都是火炼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