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防交叉控感染,首儿所门诊部为抗击新冠疫情工作助力
时间:2020-04-30 文:杨丽萍 摄:杨丽萍

为切实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优化患者就诊流程,防止交叉感染,门诊部积极采取多轮举措做好防疫工作。

调整号源,重点防控

春节来临之际,门诊部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春节后门诊工作应急预案》,并根据上级部门及医院领导要求动态调整医生出诊及号源,每天严格按照实际出诊人员申领口罩、工作帽等防护物资,并发放到每名医护人员手中,现场督导出诊医生加强个人防护,保证“一医一患一诊室”。

1月29日,随着疫情的变化,门诊部在门诊楼入口处增设了预检筛查岗,并制定了《首都儿科研究所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门诊预检筛查工作方案(第一版)》。对进入门诊楼的患者及家长进行相关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将疑似的患者引导至感染科发热门诊就诊。

为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2月12日,门诊部根据现有诊位,将所有发热患者集中在一个相对隔离的区域内就诊,将呼吸内科和内科综合门诊医生调整到一楼南侧,心脏外科、神经外科调整至一层外科诊区出诊。同时,为了满足患者常规就诊需求,方便家长咨询,在“京医通”平台开通了线上咨询服务,免费为患者答疑解惑。


关口前移,正确就医

为阻断疫情传播,推进有序诊疗。2月20日,根据上级要求,门诊部推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除急诊、发热门诊外,取消现场挂号。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电子屏等方式向公众宣传。

鉴于儿童专科医院的特点,门诊部还不断完善预约挂号途径。对于没有身份证号码,不能通过京医通、114预约的患者,可以通过我院APP预约内科综合门诊号、普通(新生儿)外科门诊和新生儿内科门诊的号源,满足患者基本医疗需求。对于急性发热,但不符合急诊标准的患者,开放微信预约方式,关闭自助机现场挂号。在保留原有的内科急诊、外科急诊、骨科急诊、耳鼻喉科急诊、眼科急诊、口腔科急诊的前提下,增加了皮肤科急诊,完善了我院的急诊系统。

3月2日,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将筛查关口前移,我院与“京医通”合作,使患者在“京医通”微信预约挂号时,进行“诊前预分诊”,即询问相关症状与流行病学史,有呼吸道症状及阳性流行病学史的患者,直接指引其预约“感染科”门诊就诊;有呼吸道症状,流行病学史阴性的,指引其挂“综合内科”就诊;对于有阳性流行病学史的非急诊患者,则提示“居家隔离14天”,以减少患者的盲目就医,指导患者正确挂号。

3月11日,门诊部与多部门联合,对原有预检筛查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将关口进一步前移到门诊楼外广场,增加护理、导医及安保人力投入,分步骤对患者进行预检筛查。新流程实施后,患者在进入门诊楼前就已经完成了预检筛查和预约挂号取号,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患者在预检筛查环节的聚集时间。

4月13日,为解决门诊楼空间紧张问题,同时启用门诊楼东侧临时门诊用房,用于皮肤科急诊和湿疹门诊,为减少患者在门诊楼内的聚集,在已将13台自助机移至门诊口东门回廊的情况下,又将1台自助打印报告机移至东门外廊,大大缩短了患者在门诊楼内的滞留时间和聚集,有效的预防了院内交叉感染。


增加号源,有序复诊

随着疫情进入常态化阶段,在确保防控到位的前提下,门诊部也在逐步有序恢复日常诊疗服务。

首先恢复的是所有科室的普通门诊,并根据患者需求及号源动态监测、候诊情况,在保证“一医一患一诊室”的前提下,酌情增加出诊医师人数及每单元工作量。从只开放普通门诊,逐渐增加到开放专家门诊,特需门诊,目前大部分专业特需门诊均已开放,部分专业如骨科、泌尿外科、眼科在全周均有开设特需门诊。

截止到4月29日,内科综合普通号源数量从之前的15个/单元增加到25个/单元,出诊医师从3名增加到6名;湿疹门诊增至70个/单元。眼科的视光门诊也已恢复,其他热门科室如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骨科、泌尿外科增加了周末门诊。

疫情袭来,门诊部在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序推进和开展日常诊疗服务工作,始终以方便患者就诊,预防交叉感染为首要目标,为首儿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助力。


更多相关推荐
2023-02-21
肖凌,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医师,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医生,肖凌时刻牢记希波克拉底誓言,把病人的健康时刻放在第一位。2021年7月成立的儿童营养研究中心...
2023-02-16
刘戈,首都儿科研究所人力资源处经济师,作为一名年轻党员,他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为所院建设一支高...
2023-02-15
侯冬青,儿童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作为一个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岗位默默工作了20余年的公卫人,“公行天下,卫戍健康”是她当年选择妇幼卫生专业时牢记于心的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