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党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开展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提高患者和职工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看到患儿治愈”
“很有成就感”
“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
大学时便已入党的郑宝英
是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图为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 郑宝英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在医疗圈
“宁看十男,不看一妇
宁看十妇,不看一儿”
常被拿出来调侃儿科医生
以此形容他们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但在郑宝英眼中
她对这份工作的热爱
要远大于她所要面对的困难
郑宝英正在与同事交接工作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儿科医生的一天是怎样的?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我们记录了
郑宝英一天的工作日常
早上7点20
她已经到了医院
戴好口罩、帽子等工作“装备”
开始和科室的所有医生进行工作交接
郑宝英正在去门诊的路上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这天是周五
郑宝英上午需要出门诊
早上8点开诊
还没等坐下
第一位患者已经走了进来
郑宝英正在给患儿看诊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来,宝贝不害怕”
“阿姨听一听”
郑宝英的语气温柔
安抚着孩子
也安慰着大人
郑宝英正在门诊工作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诊室的桌子上
看不到任何个人物品
哪怕是一个水杯
“忙的时候就顾不上了”
“一般不喝水”
患儿和家长在诊室门口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数据显示
我国儿科专业医师已超23.4万人
但仍然面临较大缺口
在此背景下
医生马不停蹄,家长大排长龙
这是不少儿科门诊的常态
儿科医生要面临怎样的压力
可想而知
家长和患儿在诊室里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从上午8点到下午1点
5个小时里
郑宝英接诊了34位患儿
直到下午3点
她才喝了一口水
这也是工作时间里唯一的一口水
郑宝英正在为患儿看诊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儿科通常被叫做“哑科”
因为孩子大都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症状
且有时病情变化较快
更需要医生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
工作强度大
承担的风险高
这需要儿科医生
付出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
郑宝英正在看一名患儿的检查结果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在病房的郑宝英
根本闲不下来
一会儿去病房看看患儿的情况
一会儿在办公室查看病历
她总是步履匆匆
走路几乎带起一阵风
郑宝英在和同事交流患者病情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因为工作繁忙
她对家庭付出的就会少一些
郑宝英坦言
对孩子、父母的照顾比较亏欠
郑宝英在住院部查房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让不少人选择离开儿科
而郑宝英说
自己从未想过离开
“我热爱自己这份工作”
“从学医到现在当儿科医生十余年”
“已经付出了很多”
“中途放弃非常可惜”
“虽然有时候碰到一些事情也会发发牢骚”
“但还是依然想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