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监测系统”上线后大大减少了院感投入的人力物力,缩短了发现风险点的时间,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这是今天系统发出的一条预警,已经给科室自动下达了重复监测的任务单,我现在要跟科室联系一下找找原因。”首都儿科研究所感染管理处的崔燕华一边操作着“环境卫生学监测系统”,一边向记者介绍。
今年3月,感染管理处在全所范围内上线了“环境卫生学监测系统”,截止目前,已监测任务4次、预警3次、风险提示3次,大大减少了院感投入的人力物力,缩短了发现风险点的时间,减少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院感工作是医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随着疫情常态化的发展,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感染管理处将防控工作进一步细化,在加强日常院感防控督导的基础上,引入了信息化建设。
在总结了各项工作流程后,感染管理处把控感控环节,对所院整体环境卫生、清洁消毒工作进行梳理,经过周密考证与调研,在信息中心、检验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今年1月,在新生儿内科、普通(新生儿)外科、重症监护室、输血科等重点科室进行了环境卫生学监测系统试运行。经过2个月的系统初试,于3月迎来了全所科室环境卫生学监测的大规模使用。感染管理处再次带领信息中心的工程师逐个科室进行现场培训,演示指导系统的使用方法,培养采样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带领院感专职护士进行练习,保证了每个科室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掌握使用方法,解决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完善了系统缺陷。
“感染管理处在系统上新发布一个任务消息后,病房的系统里就会接收到任务通知,护士导出标本清单后,前往检验中心领取标本采集材料,随后护士会根据要求进行采样,并将采样标本送回检验中心,检验中心通过细菌培养鉴定,最后将结果录入系统,感染管理处的系统上就会收到报告。不合格的检测结果系统会出现预警标识,感染管理处会联合病房对报警项目进行分析,及时查找原因,在对病室的环境、空气进行清洁、消毒之后再次发布任务进行检测。”感染管理处副主任于磊介绍说,这套系统最大的优势是大大提升了医院感染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特别是风险评估、预警功能,对院感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上线的“环境卫生监测模块系统”集病例识别、风险评估、暴发预警、干预反馈、决策支持等功能于一体,打破了传统被动的监测模式,成功建立了以信息化、精准化为支撑的“综合性+目标性监测”新模式,极大地提高院内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改变了以往纸质版申请单的传送、人工填报检验结果环节、人工计算监测结果的环节、化验单纸质版不容易留存等情况,实现从线上提交申请到检测完成后实时查看电子检测单的全流程闭环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及时掌握医院环境、空气卫生学监测结果,保障所院室内空气质量合格,为医务人员和患者创造一个安全、放心的诊疗环境,有效推进医院感控工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