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病总喊肚子疼”
“一言不合就摔玩具”
“到校门口抱着腿死活不进”
……
别急着给娃贴“矫情”“叛逆”的标签
这些看似离谱的操作
其实是孩子情绪“过载”的求救信号!
他们不会像成人一样表达情绪,只能靠身体行为求救,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们就来聊聊儿童精神卫生的那些事……
1、孩子没病喊疼、不想上学,是装的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精神心理科张晓鸣主任介绍,孩子的身心是连在一起的,心里憋得慌,身体就会有反应,就像大树的根和叶子,根烂了叶子会黄。
孩子“身心不舒服”其实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身体先病,心里跟着病
另一种是心里先堵了,身体来表现
图片
4步“稳心应对法”
快速帮娃解“心堵”
1)第一步:先灭火
别一开口就说“装的”“矫情”,孩子本来就难受,家长一急,他更慌。
不如询问“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是不是哪里疼呀?还是哪里不舒服?”
“我可以怎么帮你”
2)第二步:找根源
孩子产生情绪有原因
有的孩子可能是因为
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注
感受不到被平等对待
或者是个人空间被父母侵占
父母要及时找到根源
注意!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隐蔽性,家长更得换位思考,别光想着用家长的身份“压着他”。
3)第三步:快排查
先查身体,再查心理。如果查完身体没毛病,但孩子还是喊疼、不想上学,那就别犹豫,快找心理科医生排查。
4)第四步:早干预
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长大就好了”,其实越早关注,越容易帮孩子把情绪捋顺,别等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2、不一定是“叛逆”,沟通是正解
刚了解“身体疼还是心里堵”
家长又头疼了
孩子突然摔积木、打人
活像个刺猬,见谁“扎”谁
难道真是叛逆期到了?
3次叛逆“暴击”:
☑ 1~3岁是“小魔王叛逆期”;
☑ 7~9岁是“小学生叛逆期”;
☑ 12~18岁直接上难度——“青春叛逆期”!
一到叛逆期,孩子就“飘”了,满脑子都是我自己说了算,爱顶嘴、不听话,把家长气到挠墙。
张主任介绍,孩子的“叛逆”是调节情绪的方式,遇到事儿了,不知道怎么表达,只能用摔东西、打人这种办法发泄。
这时候家长要保证孩子安全,再“接住”情绪,避免孩子做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然后表示理解,告诉孩子我们可以像朋友一样沟通,有什么不开心或烦恼都可以倾诉。
温馨提示:
如果只是哭闹,没伤人,可能是正常的;但如果孩子闹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凶,经常打自己、打别人、用头撞墙,就要警惕啦!
3、收好“情绪工具箱”,让家庭成为心灵的港湾
孩子天天磨蹭
到校门口就哭喊
这是许多家长的困扰
这背后往往藏着学业压力、社交困难或家庭期望过高等问题。家长不应只逼孩子“必须去”,而应探明原因。
这些事不能做
1.一上来就说“上学有什么好怕的” “别人都能去,你为啥不能”,这种否定孩子感受的话千万别讲,会让孩子更抵触。
2.逼孩子进行他不喜欢的活动。
3.强制学习、写作业。
要这么做
1.肯定情绪。与其否定孩子,不如说“我知道上学有时候挺难的,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不开心呀?是作业太多,还是跟同学闹矛盾了?”
2.兴趣解压。让他做喜欢的事,比如爬山、游泳、打球,或进行艺术性活动。
张晓鸣主任特别强调,家庭是孩子最好的情绪避风港,如果家长一味地否定孩子的情绪,他们的情绪就容易被“憋”坏,从而出现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
从来不是“长大就好”的小事
那些“喊疼”“摔东西”“哭着不上学”的举动
都是他们在说“我需要帮忙”
要多问孩子“开不开心”
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