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如何给爱生病的孩子正确“补”?
时间:2025-09-03 科室:中医科 文:吕小琴

在中医门诊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家长带着正在生病的孩子匆匆赶来,“大夫,我家宝贝特别爱感冒,西医已经看过了,药也按时吃了,但还是想看看有什么中药能提高孩子的抵抗力?”又或是,“听朋友说,吃了某个药孩子感冒次数减少了,我家也想试试。”

为人母的我完全能够体会这份急切的心情,特别是近两年,儿童呼吸道感染频发,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感染因素更多,家长们都心弦紧绷,“补身体,提高免疫力”也就成为许多家庭的共识。除了饮食、运动方面的调整,很多家长也会自行购买“补药”给孩子吃,但收效不一,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家长对补药的使用时机与方式认识不足。因此,本文从中医角度讲解如何正确使用“补药”,才能充分发挥其功效。

1.补的时机:精准施策,事半功倍

未病先补,未雨绸缪

“未病先补”主要针对以下两种人群:

第一种:天生柔弱型

部分跟父母先天遗传有关,还有一些低体重新生儿、早产儿等,或因出生或新生儿期生病住院导致体质变差者。这部分儿童生长发育较同龄落后,纳差,大便易稀,往往更易外感,所以即使目前并无大碍,也建议适度调补,未病先防,减少疾病发生几率。不过这类孩子适合“轻补”,如食疗、推拿等温和手段,必要时,再辅以代茶饮或中药制剂,具体方法建议听从专业医生建议。

第二种:特定时节生病型

有的孩子像是被时间定了闹钟,每到特定季节便准时“报到”生病,如春季的鼻炎、夏季的皮炎、秋季的腹泻、冬季的咳嗽等,这时,建议在发病前1-2个月,给予针对性的调补,如同为即将到来的风雨备好坚固的伞,让身体平稳过渡“敏感期”。

病愈之后,稳扎稳打

病急不可乱投医,在急性病期间,吃治疗药的同时要求开补药,这个行为是不可取的。一方面,当急性病症与慢性调理需求碰在一起时,从大夫角度而言,一般要先解决急性病症,之后再考虑调养;从患儿角度而言,同时也难以吃进去这么多种药。另一方面,中医主要通过四诊合参辨证开药,急性病症期间的舌脉跟日常舌脉是不同的,因此会影响到辨证开药。所以一般建议待孩子病愈后5-7天,再来寻求增强体质之道,更为稳妥。

2.补的方式:因人而异,循序渐进

先清后补,更好吸收

有的孩子反复生病看似“虚弱”,但同时伴有口气,大便干结,手足心热,易咽炎、扁桃体炎等,而且舌苔多厚腻,脉滑数,一派“实”的表现;还有人扁桃体化脓刚好2天就大鱼大肉吃起来,黄芪水喝起来,马上病证再次复发。如同要将一个破旧的屋子添砖加瓦翻新,若屋子里堆满了废旧垃圾,拥堵不堪,翻新工作很难顺利进行,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先把屋子里的废旧垃圾清理出来,然后再添砖加瓦。所以临床中我们会先对应的给予化痰、清热、利湿、消积等“清”的方法,把身体现有垃圾清掉,疏通道路,让身体处于一个最佳吸收状态,然后再开始补,这个时候补药的吸收利用就会更好。

攻补兼施,双管齐下

如果孩子外感易反复,且每次都迁延难愈,平素也不爱动,汗多,易累,这就属于中医“虚人外感”特点,这个时候,如果纯祛除邪气,药气会伤及本就虚弱的正气,如果纯补又可能助长邪气,因此,就需要边补边清,攻补兼施,根据虚与实的比例调整补与清的比例。所以如果家中有这种体质的孩子,家长在自行用药时就要考虑到孩子体质耐受问题,切不要太过莽猛。当然,建议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

辨证施治,量体裁衣

黄芪、人参、阿胶,这些耳熟能详的补品,并非人人皆宜,有人补后流鼻血,有人毫无改善。究其原因,是对药味认识不清,证型判断不准导致。中医讲“虚则补之”,但虚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补亦分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乃至具体到脏腑(肝、心、脾、肺、肾)的不同补益。例如,一味黄芪,气虚的人喝了体质改善,精神抖擞,但阴虚的人误服,可能会鼻血、咽痛、牙痛、大便干。对于儿童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小儿为纯阳之体,生理或病理状态下都更易生热,黄芪、人参这一类补药相对偏燥腻,即使对症补,也建议同时加用一些养阴药或消导药,以防过用之弊。因此,选择补药,需要先辨证,避免盲目跟风。儿童脏气清灵,更要注意度。

总而言之,“补”不是目的,提高体质才是!选择合适的时机与方式,给予孩子恰当的补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强健的体魄,在阳光下自由奔跑,绽放属于他们的光彩。

更多相关推荐
2025-09-08
您在生活中是否碰到过孩子一拉便便就哭闹、擦屁股出血,小朋友吃的不多但始终肚子胀胀的这些情况,其实这都是儿童便秘在作祟。#1、什么是便秘?便秘是指排便次数减少,同...
2025-09-05
贫血是人体血液红细胞不能满足生理功能需求而产生的一类疾病。贫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营养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其中营养性贫血较为普遍。营养性贫血...
2025-09-04
儿童是生命周期中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快速变迁,儿童肥胖问题也日渐突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上升,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