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孙晨雨(心血管内科)
春节假期刚过,病房收治了一位10岁的小女孩小新。她因呼吸道感染后,出现胸闷、乏力,还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急诊以“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以下简称”心弹“)病程9年”将她收入院。心弹这种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心内膜下弹力纤维及胶原纤维增生,会导致心脏内膜明显增厚,严重影响心脏正常功能。辅助诊断需借助心脏超声检查,其中射血分数能直观反映心脏泵血功能,正常范围在50%-70%,可小新的射血分数只有27%。由于病因不明、诊断指标缺乏特异性,又无特效治疗手段,心弹预后差,病死率高。
“是小新妈妈吗?”我轻声询问。眼前的她,眼角添了不少皱纹,曾经乌黑的头发也变得花白。9年时光悄然流逝,小新的病情想必让她操碎了心,岁月无情,在她脸上刻下深深印记。看着这张“熟悉”面庞,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9年前。
9年前,她抱着刚满5个月的小新初次踏入我们科室。那时的小新面色苍白,听她讲,小新在家咳嗽、喘息已有六七天,喝奶耗时变长,还大汗淋漓。住院当天,我们紧急安排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令人揪心,小新射血分数才21%。经过一段时间强心治疗,射血分数逐步提升到44%,我们稍稍松了口气。此后,小新每隔两个月就来住院复查一次,看着她一点点好转,直至射血分数恢复到60%,后续便规律在门诊复查。后来听说她已停药,心功能恢复正常,我们便许久没有再见过她。
心弹患儿大多需规律服药,按时门诊复查。规范治疗下,部分患儿能够治愈,病情得到较好控制,心功能恢复正常也能实现。小新就是其中之一,之前的治疗顺利,恢复状况也特别好。
可这次再次住院,病情竟如此严重。我满心关切,急忙问道:“小新都长成大姑娘了,怎么又复发了?之前不是康复了吗?这三年没再复查吗?”小新妈妈满脸自责,叹着气说:“复查了,只是好了之后复查频率没那么高,有的两三年才查一次。都怪我疏忽,孩子之前说上楼累,我都没当回事。”我赶快安慰她:“您先别着急,这次会给小新完善检查,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孩子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不过往后可得按时复查了。”小新妈妈忙不迭点头:“是!是!可不敢再耽误了。”
小新这次是呼吸道感染诱发心脏功能受累,呼吸困难、胸闷症状尤为明显,改善缺氧状况刻不容缓。心电监护、鼻管氧气吸入、米力农、多巴胺、地高辛、利尿剂……我们争分夺秒救治了一整夜,小新的状态却未见明显好转,吸氧状态下血氧仍维持在92%左右。会诊后,决定将她转入ICU病房进一步治疗。我陪着小新前往ICU,她紧紧攥着我的手,眼中满是紧张,小声说:“阿姨,我害怕。”我为她理了理头发,俯下身温柔说道:“别担心,在这里加油,过个两三天就能回去了。来这儿就是给用个帮你呼吸的仪器,别怕!”小新乖巧地点点头,这才松开了手。
从ICU病房出来,我看到小新妈妈独自在病房门口徘徊,眼神焦急,满心盼着ICU医生出来交代病情。我能感受到她的急切,快步上前,轻拍她的肩膀安慰道:“小新这次呼吸道感染严重,吸氧维持不了血氧,现在需要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小新特别配合,血氧饱和度已经稳住了,别担心,过两天稳定了就转回咱们科室。”小新妈妈连声道谢。同为母亲,我深知她此刻的煎熬。凌晨4点巡视病房时,只见小新妈妈刚从ICU返回,整理好行李后,便无助地坐在椅子上发呆,一看便知她彻夜未眠。孩子的病情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她心头,每分每秒都在煎熬,满心都是祈祷。
4天后,小新从ICU转回我们科室。感染得到控制,鼻管氧气吸入下,血氧饱和度升至99%,胸闷症状也有所缓解。我走到小新床前,关切问道:“现在感觉舒服些了吧?看到妈妈是不是很开心?”小新有些腼腆,轻声回答:“嗯,开心。就是阿姨,我现在特别怕你们来看留置针,不想扎脚,太疼了。”这一个多月,小新因呼吸道感染在门诊频繁输液,两只手几乎找不到能够穿刺的血管,如今又需24小时不间断输注“强心”液体,找血管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每次为小新寻找合适血管,都要花费很长时间。我知道,她如今对扎针恐惧至极,每次我们找血管,她都会害怕得抽泣。为减轻小新痛苦,确保治疗顺利,让她早日出院,我们成功为她置入了PICC。此后,小新脸上笑容渐多,再也不见往日焦虑神情。我笑着问她:“怎么样?现在看到我们还害怕吗?”小新羞涩一笑:“不怕了。”
小新妈妈这才彻底放下心,当晚就和孩子爸爸换班,能回家踏踏实实地休息一天。小新爸爸多日未见女儿,一进病房,看到小新床旁的监护仪、氧气设备和输液管……眼中满是心疼与不安。我读懂了他的眼神,赶忙上前解释:“小新爸爸,别担心,小新情况好多了,这些仪器是监测用的,输的液也在逐渐减量。”“哦,哦,好的。”小新爸爸话语不多,却能明显听出他松了口气。见他放心不少,我便走出病房,一转头,看到温馨的一幕--小新爸爸握着小新的手,父女俩相视而笑。一周后,小新病情得到良好控制,顺利出院。她冲着护士站,开心地挥手向我们告别。
医院里的孩子们,本应在阳光下肆意奔跑、欢笑,却因病魔缠身,无奈躺在病床上。而陪伴在旁的父母,满心忧虑却又强装坚强,脸上写满疲惫,眼中尽是对孩子的关爱与担忧。往后,在关爱患儿的同时,我们更要对他们的父母多些理解、尊重与倾听,让爱通过身心护理,传递给每一位患儿及其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