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守“护”小太阳
时间:2025-07-10 科室:风湿免疫科 文:赵学莉、王播、武娜、王洋、马历楠

from clipboard

朗读者:杨哲(变态反应科)

第一次见到萱萱是在初春的清晨。本应在幼儿园欢笑奔跑的女孩,此刻却被母亲紧紧抱在怀里,肿胀如馒头的手腕与膝关节,尤其是屈曲挛缩30度的右膝,让她像只受伤的蝴蝶。体温计显示38.2℃,而更令人揪心的是她望向医疗设备时躲冰的眼神,当我伸手准备检查她的关节时,她本能地抓紧母亲的衣角问道:“妈妈,又要打针了吗?”母亲温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轻声安慰:“萱萱,这次我们试试新的治疗方法,会比以前好受些。”萱萱的眼中闪过一丝希望,但很快又淹没在病痛的阴影中。她紧咬着下唇,努力忍住泪水,小小的身躯在病床上显得格外脆弱。

由于长期治疗导致血管状况不佳,萱萱对扎针产生了极度恐惧,完全不配合,穿刺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在第一次留置针穿刺时,萱萱突然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响彻了整个病房。这一刻,我深刻意识到,这个孩子不只是生理上疼痛,心理也悄然发生变化。

转机出现在第二次留置针穿刺前。我们尝试了“治疗性游戏”干预。护理团队带着精心准备的“仿真洋娃娃”来到床边,当着萱萱的面模拟穿刺过程:消毒、扎针、固定,最后郑重其事地给“勇敢的洋娃娃”贴上烫金奖状。萱萱突然凑过来说:“护士阿姨,洋娃娃不会觉得疼,因为它知道输液是来帮助它的。”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通往信任的大门。

输注生物制剂后的第一天,我查房时惊喜地发现萱萱正努力尝试下床,她兴奋地展示说:“护士阿姨,我的膝盖能伸直了,也不怎么疼了!我可以去上幼儿园了,还能跳舞了呢!”更令人动容的是,曾经抗拒治疗的她主动询问:“下次输液是什么时候呀?”这种从被动畏惧到主动期待的转变,比任何检查报告都令人振奋。

我们使用了“脸谱疼痛评分法”,让萱萱用彩笔涂鸦“脸谱”,表示疼痛程度。最初,萱萱的画作人物是缺失四肢的黑色小人,随着治疗推进,逐渐变成眉眼弯弯的粉色笑脸。她说:“现在就一点点疼,不是火烧一样疼了。”我们深入了解后发现,疾病与频繁的医疗干预,让萱萱对自我身体形象产生了认知障碍。她害怕提及身体的任何部分,甚至害怕照镜子。在我们的鼓励下,她开始为小人画上完整的身体,用彩色渐渐替代了黑色。

某次深夜查房,我发现萱萱正踮着脚尖,偷偷练习舞蹈基本功。见我进来,她轻声说:“等我病好了,要跳《天鹅湖》给阿姨们看。”那一刻,我读懂了护理工作最本真的意义——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脆弱的生命,更是每个孩子心中永不熄灭的希望火种。

随着治疗的逐步深入,萱萱的笑容愈发灿烂,宛如春天的阳光洒满心田。她开始积极参与病房活动,用画笔记录下每一个康复的瞬间。那幅全家福的画作尤为引人注目,画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象征着家庭重拾的希望。

出院那天,萱萱送了我一幅画,画中身着白衣的护士牵着穿病号服的小女孩,头顶是光芒万丈的太阳。“阿姨,你是我的太阳。”她仰起小脸,泪水与笑容交织成最动人的风景。

如今走过病房长廊,总能看到萱萱和其他小患者一起玩耍,那些经历过病痛淬炼的眼神里,依然闪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这份工作教会我,真正的护理是用温柔与专业编织希望,用耐心与共情搭建桥梁。在守护这些“小太阳”的路上,我们既是治愈者,也是被治愈者。每一个拥抱、每一抹微笑、每一次陪伴,会融化所有病痛的坚冰。

更多相关推荐
2025-09-03
朗读者:王稀欧(内分泌科)病房里住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名叫小宇,刚满五岁。不久前,他在滑梯上玩耍时不小心摔落,导致胳膊骨折。曾经,小宇那双大眼睛总是闪烁着好奇...
2025-09-02
朗读者:李正莉(呼吸内科)在小儿心脏外科的病房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每一秒都充满了紧张与期待。这里是孩子们与命运抗争的战场,也是医护人员用爱和专业守护希望的地方...
2025-08-21
朗读者:李嘉雯(血管瘤及介入血管中心)8岁的阳阳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对恐龙和超级英雄痴迷不已。然而,健康问题却悄然影响着他的生活。夜晚,他的房间里总会传出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