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刘文倩(教育处)
深冬的午后,和煦的阳光倾洒在内分泌科的走廊上,晕染出丝丝暖意。我正埋头整理工作记录,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紧接着传来焦急的呼喊:“护士,快帮忙看看我儿子,他又说头晕了!”
我立即迎上前去,看到一位母亲半扶半抱着略显疲倦、眼神不安的男孩。接过住院手续,我得知10岁的小明最近频繁出现乏力、头痛头晕,辗转多家医院却找不到原因。“您别慌,我是孩子的责任护士,咱们一步步来。”我迅速办理了入院登记,安排小明到病房躺下。
看到小明母亲满眼焦虑,我紧握她的手说:“放心,我们会全面检查,但首先我想了解小明的生活习惯和详细症状。”我转向小明,微笑着询问他最近一次头晕是什么时候。孩子刚要开口,母亲便迫不及待地抢着回答,我注意到小明始终低着头,紧张的揪着被角。
“小明妈妈,您先去打壶开水吧,我先跟小明聊几句。”等母亲离开后,小明的状态明显好转。
“现在感觉好些了吗?”“好多了。”小明小声说:“妈妈在的时候,我会紧张。”我意识到,小明的不适症状可能和母亲的过度焦虑有关。
母亲返回病房后,我用委婉的方式解释:“刚才小明告诉我,您不在身边时他反而感觉轻松些,这可能说明,您的焦虑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了孩子。您对孩子的担心我完全理解,但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心理负担。”
听到我的话,小明母亲微微一怔,眼神里全是自责,想要说些什么却又一时语塞。我建议道:“我们调整好心态,给小明更多信任和支持,让孩子学着表达感受,一起帮他找到应对方法。”母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松开了一直紧绷的肩膀。
随后几天,病房里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当母亲用平静的语气与小明交流,他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他主动和小病友们玩耍,在医护人员查房时也能积极回应,清晰描述自己的身体状况。更令人欣喜的是,各项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这场持续数月的“怪病”,终于找到了根源。
出院那天,小明蹦蹦跳跳地跑到护士站:“姐姐,谢谢你治好了我的'病'。”我鼓励他说:“是你和妈妈一起战胜了疾病,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说出来。”
目送小明和母亲离开,我心中满是欣慰。这次经历让我认识到,叙事护理就像一座灯塔,穿透身体病痛的迷雾,照亮患者心灵的暗礁。它提醒着我们每一位医护人员,在关注疾病指标的同时,切莫忽视那些隐藏在患者内心深处、影响康复进程的情感波澜。那些困扰患者的“疑难杂症”,或许就能在温暖的对话中悄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