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患儿和家长在面对疾病时,往往是焦虑、无助、甚至是恐惧的,而医务人员的一句耐心地解释、一声暖心的鼓励,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抚慰他们的负面情绪,给他们脆弱的心灵带去温暖和力量。医人先医心,医心必暖心,动人暖心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着。
周一晨交班,护士们一起查看、交接住院患儿的病情变化。其中一名病重患儿引起了我注意,她叫小诗,极度消瘦、重度营养不良。夜班护士着急地对我说:“护士长,小诗这两天有些抵触情绪,她厌烦陪住的家长,我们和她沟通也非常困难,她不愿意配合治疗”。我微笑着说:“别着急,我一会儿和她聊聊”。
晨间护理后,我走进了小诗的病室。12岁的她扎着高高的马尾辫,凹陷的脸颊与精瘦的骨骼轮廓显得她异常单薄,30公斤的体重看起来难以支撑163cm的身高。只见她两手扶着床档,身体不自主地在一晃一跳,淡漠的表情中夹着一些烦躁。我微笑着对她说:“小诗你好,很高兴认识你,你真是个亭亭玉立的美丽姑娘!我是病房的护士长,你也可以叫我磊磊阿姨。你和我家小朋友同龄,咱们也一定能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而她只是淡淡地回应我的问候。有过几次对话,她似乎还是不信任我,上下打量着我说道:“阿姨,我也是第一次见到你,我喜欢你瘦瘦的身材”。我微笑说道:“谢谢你。”
我和小诗随意的聊着,渐渐地,她坦露了想法,原来她是不想长胖,只想凭借自己少吃的意志力保持“完美”的身材。听到这儿,我心里受到极大触动,这个孩子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把自己从55公斤饿到了30公斤,这次入院诊断重度营养不良伴随抑郁状态、电解质紊乱、低血糖、脑萎缩、心包积液等多脏器功能发生异常改变,想要再次恢复正常显然很困难。家长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医院,然而妈妈陪同住院后,极力要求孩子能吃则吃、能多吃则多吃。一时间,觉得人人都在逼她长肉,自己想要保持良好身材的路好像被大家拦截了。她说:“我想一直瘦下去就不行吗?”此时,更棘手的事情出现了,她开始抵触妈妈的陪住、抵触医生的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方案、抵触留置鼻胃管,甚至抵触住院,执意要求出院。
我心里想,不管如何,在她住院的过程中,我们就是患儿和家长的精神依靠,我们要给她们心理上的支撑。我对小诗说:“宝贝,30公斤的体重难以支撑你的身体,这样并不利于你保持完美身材,你看阿姨胖吗?”“阿姨,我觉得你不胖,标准身材。”我温和地说:“咱俩个子差不多一样高,我53公斤,和你之前一样。你也认为这样很标准,但现在只有30公斤的体重有些偏轻,阿姨帮你想想办法,咱们一起保持标准身材,怎么样?”我的话音刚落,她充满着期待对我说:“好呀好呀,您有什么好办法?只要不让我长肉就行。”我耐心说到:“医生和护士帮你计算每日所需能量,咱们长得不是肉,是能量。每天增加一些能量,合理的把能量再分配到大脑、甲状腺、心脏、皮肤等各个器官,保证它们能得到足够的营养成分,好吗?”“好的阿姨,但是我只接受慢慢增加,不接受强硬灌输。”我肯定的回答她:“没问题,听你的,慢慢来,咱们合作愉快!”就这样,我与小诗聊了第一个4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帮她建立起战胜困难的决心。
之后的每一天,我都会走到她身边,给她更多的关注与鼓励。虽然每天都看到她不愿接受体重增长的样子、看到她喝下肠内营养制剂后排斥的表情、听到她说“凡是劝她长肉的人都像是恶魔,没人能够真心理解她”……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一切已经超出了我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术,能够治愈她的是治病又医心。我把小诗的心理过程讲给科室医护团队,我们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护理方案,最大程度地减轻她的心理负担与身体疾病。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小诗告诉我:“您不知道,肠内营养粉有多难喝,每天我都是咬牙坚持咽下去的。”我拍着小诗的肩膀微笑着说:“宝贝,最近你的肠内营养摄入和整个身体状态都有明显好转呀,皮肤的紫纹都慢慢消失了。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看来咱们配合真的很默契,更是事半功倍!”她连连点头。小诗妈妈避开孩子,拉着我的手说:“护士长,真的太感谢您了,这孩子只听您的话,我的话她根本听不进去。”我语重心长的对妈妈讲:“家长,您别着急,孩子很懂事,能量慢慢补充,一定不能强硬灌输,这样很容易造成孩子逆反,更不配合治疗。目前孩子的身体状况已经有很大的改善,我会一直陪着你们。”妈妈也感悟到了强硬的言语及操之过急的心态不适合促进孩子健康。
周末下班前,我像以往一样到床旁看望小诗,显然我们的沟通比之前更加顺畅了。她看到我走过来,亲切极了,主动贴近我的身边悄悄地说:“磊磊阿姨,我能叫您一声'妈妈'吗?您很温柔,也懂我的心思,不强迫我,还能帮我恢复健康,我喜欢您。”我欣慰的把她拥入怀抱,对她说:“谢谢宝贝,我也非常喜欢你。谢谢你和妈妈对我的信任。你就像我的孩子一样,妈妈就像我的姐妹一样,我们希望你健康成长。”小诗妈妈站在一旁,同样是被感动到泪目。
拥抱小诗的瞬间,我的表情保持着镇定,但心里却波涛起伏。这是一种其他职业很难体会到的信任:一个陌生的家庭,我们相处短短几天,就能够对我掏心掏肺地讲述自己的故事。通过我的支持和鼓励打开心结,顺利接受着治疗,发自肺腑的称我为“妈妈”。在这个时候我才真正理解了“性命相托”的深刻含义。
经历了三周的精准治疗与精心护理,小诗妈妈激动的对我说:“感恩遇到您,感谢您的一路相伴,是您的支持与鼓励,让孩子眼睛里有了光,坚强地走下去,恢复了健康。”小诗的体重增长到44公斤,皮肤恢复了弹性,精神状态良好,各项指标接近正常,顺利出院了。出院前,我们互留了联络方式,并且约定:出院后好好吃饭、健康快乐成长。以后路上有难过的、想不通的事情,只要愿意分享,我都愿意倾听、给予帮助。
临床护理工作中除了用手和用脑,更要用眼和用心,除了关注患儿的躯体病痛,还要走进患儿及家属的内心,用共情的方法换位思考,理解家属的焦虑与哀伤,用我们的细心与爱心发现他们的难处,用真心沟通,从心底的认可到获得信任,尽最大可能提供帮助与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