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术室内外,有一群不拿手术刀的生命守护者。他们始终在为生命站岗,在无数个命悬一线的瞬间,他们是最先伸出手拉住患者的人。他们就是麻醉医师。
今年3月27日—4月2日是第七届“中国麻醉周”。一位麻醉医师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要经历怎样的职业路径?多年的从医经历中是否有过困惑?麻醉专业又有什么样的独特魅力?今天,我们邀请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委员潘守东为大家讲述自己的“麻醉故事”。
人生中最难熬的5分钟
潘守东救过的孩子,有的和他手掌差不多大,有的甚至比他还要高。患儿需要的麻醉药物剂量最大相差100倍,怎么拿捏好“分寸”,关系到一名麻醉医师能否顺利帮助患儿渡过外科手术这个“劫”。
早上8时,首都儿科研究所1号手术间里,一场艰难的战斗已经打响。一名出生11天、体重750克的早产儿正在进行肠穿孔开腹探查手术。潘守东盯着监护仪的数值,缓缓将0.15毫克的镇静药注入患儿的中心静脉,45秒的推药动作仿佛是一帧静止画面。
儿童麻醉剂量要求精确到毫克,甚至微克。尤其是体重低于1500克的极低体重早产儿,大腿只有成人手指粗细,各个器官发育还很不成熟,对手术、药物的耐受极低。要守护好这些脆弱的小生命,每个细节都是对麻醉医师技术和抗压能力的考验。对潘守东的团队而言,每年完成的15000余台手术,这样的手术大约占3%。
手术和麻醉对患儿生命体征的影响是瞬间的,潘守东的时间观念也以秒、毫秒计算。他语速极快,走路带风,常常是5分钟吃完一顿午饭。“能在手术室里慢悠悠走着的人,工作状态肯定是不对的。”潘守东说。
几年前,潘守东为一名4岁患肝母细胞瘤的孩子进行手术麻醉。孩子的肿瘤转移到下腔静脉,而下腔静脉又和心房壁很薄的右心房相连。术中,手术团队发现肿瘤从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大约1厘米,医生试图取下肿块,心脏却瞬间被撕破,患儿血压骤降至20mmHg……
麻醉团队迅速为患儿输血,使用正性肌力药、升压药,支持身体各脏器运转,外科团队紧急建立体外循环。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分钟。“那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5分钟。”潘守东回忆。好在体外循环及时建立,有惊无险。
在外科手术中,外科医生和麻醉医师常常有博弈的时刻。外科医生的关注点往往在病灶,而麻醉医师关注的是患者全身的状况,在患者血压、心率出现异常时,麻醉医师必须敏锐察觉,及时向主刀医生喊停,待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时,手术才能继续。
首儿所原所长罗毅谈及麻醉医师和外科医生关系时说:“麻醉医师好比战斗机的飞行员,外科医生是投弹手,他们共同的任务是去炸掉疾病这个碉堡。”而潘守东则把这种关系看作“夫妻”,大家都是为了好好过日子,生活中虽然会产生一些分歧,但总归要“商量着来”。
做一些难度大的“附加题”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食管闭锁、膈疝……由于先天发育异常,很多特殊疾病只出现在新生儿群体中,对他们的生命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孩子生长发育速度快,疾病进展也快。因此,儿科麻醉有时要做一些难度大的“附加题”。
巨大前纵隔肿瘤就是一种“偏爱”儿童的疾病。在成年人身上,它们通常以良性胸腺肿瘤的形式存在,生长缓慢,但在儿童身上却绝大多数是恶性。几年前,因为巨大前纵隔肿瘤,一个患儿的生命就这样在潘守东眼前骤然逝去。
当时,患儿身上的肿瘤迅速增大。为配合术前磁共振影像检查,潘守东为患儿实施了镇静,检查和镇静过程相对顺利。2天后,在外科团队要进行肿瘤活检之前,潘守东再次为患儿实施了镇静,患儿呼吸突然消失。麻醉团队紧急为其实施气管插管,还请来了耳鼻喉科专家,但无论采取仰卧位、侧卧位还是俯卧位,通气都失败了,没能把患儿救回来。
“肿瘤的体积比之前更大了,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肌肉松弛,把气管压得死死的。”说起那个患儿,潘守东的眼神有些闪躲。这次经历,让他和团队消沉了一阵,但他们并没有停下对围术期管理的反思。他们查阅文献,从一个个疑难病例救治中总结经验,推动医院建立新的围术期管理规范。
近些年来,我国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等疑难重症的救治成功率已达90%以上。但是,重症先天性膈疝、食管闭锁等疾病还在扼杀着许多本该绽放的小生命。为此,潘守东先后进行了儿科麻醉深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婴儿和新生儿单肺通气、可视化气道管理等一系列研究,建立起小儿心脏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管理常规,为复杂危重儿科手术麻醉和围术期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潘守东说,麻醉学科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带着人文的光环。在手术室外,潘守东也一直在为患儿做着更多的努力。他带领团队打造了“无哭声手术室”,购置了和游乐场里一样的卡通小汽车,让患儿开着卡通车进入手术室,患儿在轻松的状态下进入麻醉,睁眼后就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无哭声手术室”启用后,患儿苏醒后的躁动和术后负性行为改变的发生率均明显下降。
未来,潘守东和团队将更多关注麻醉学科在舒适化医疗、日间手术、麻醉治疗以及麻醉重症监护等领域的发展,不仅让麻醉在更广阔的天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为患者提供更专业和便捷的服务。
二十余年如一日,作为麻醉医师,潘守东始终在手术台的无影灯之外,享受并沉浸在“守护天使”的角色里。一路走来,他坚定地选择医学、选择麻醉。在他看来,能在手术的“惊涛骇浪”中“哄着”孩子们安然睡去,保障他们无恙醒来,这是什么都代替不了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