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4日,正值新冠疫情抗击的密集时点。正午的太阳直晒下来,路面白晃晃的。在朝阳区疾控中心门口,首都儿科研究所前往社科院党校密云分校隔离点的支援队伍正在集结。来自普通(新生儿)外科护士李俊杰是个高高壮壮的大男孩,顶着一头自然卷曲的头发。血液内科医生曹静穿着一身工作衣,一副随时要进入战斗状态的样子。肾脏内科护士李静人如其名,看上去文文静静,脸上总带着浅浅的笑意。儿童营养中心医生肖凌,笑起来两只眼睛就变成弯弯的月牙。新生儿内科护士郑淼因为家住密云则在党校门口直接汇合。
来自将台路第二社区医院组长石礼苓有着多次支援经验,这次担任组长,带领我们开始了这趟新征程。隔离点日常工作包括面诊、测体温、鼻拭子核酸检测、发放抗原试剂盒、登记结果、接收新隔离人员、发放表格、解离结束隔离人员、收集表格等工作。这些工作有时不是同一个时间段完成,因此可能存在一天之内多次穿脱三级防护装备的情况,每次大家都特别认真地重复穿脱流程,几次下来,总结出了如何固定双层手套的小窍门,如何规范快速地调整紫外线灯……在每天的重复中我们逐渐成长。遇到工作有临时调整,七人组发挥各自特长,迅速适应政策变化,制定最简便易行的工作流程。各种问题像打地鼠一样冒出来,但又迅速被摁下去。
尽管脑力活动的要求不高,但是穿着三层防护在红区工作,对我们的体力和耐心是巨大的挑战。由于隔着面屏和N95口罩,我们和隔离人员都需要动用"真气"提高音量进行语言交流。平均每人对应20多名隔离人员,从让隔离人员开门、测体温、询问症状、叮嘱他们保持不动不躲棉签,到叮嘱记得填写体温监测和其他文书,每次都需要半天时间,一趟下来大家都是汗流浃背。
这个隔离点接待人群观察时间较短,接收和解离的频次较高。刚开始工作时,我们遇到一位大嗓门的老爷爷,他对隔离时长有质疑,向每个人反复询问,我们拿出十二分的耐心解释和劝慰,但是效果并不好。正当我担心上门核酸采样的时候会遇到阻碍时,却发现老爷爷安静地在屋子里等候,言语礼貌客气,和以前判若两人。询问后得知,老爷爷手里保管着公司的公章和财务章,马上要到发放薪酬的日子,他担心自己回去不及时会耽误给员工们发工资。这天后,我们就喜欢上了这位“大嗓门”的老爷爷。
在给马上要解离的隔离人员做最后一次核酸采样时,一个房间迟迟不开门,我们只好隔着门和大哥解释,这次抓紧时间采样,尽早出结果,才能尽早离开。但是大哥仍然坚持自己应该是第二天做核酸。几次沟通下来,大哥“不情愿”的打开房门配合采样。我出了隔离区后,用微信跟他沟通,他担心自己回去以后没有观察的条件,询问是否可以继续留在隔离区。我突然感觉他可能有难言之隐,委婉地询问了一下原因。原来大哥来京打工,在这里没有固定的居住点,他主动报名当了社区志愿者,却在志愿服务中和密接人员同时空,成为次密接人员。看到下发的解离告知书中提到"返回社区后还需要自我观察一段时间"后,感觉自己没办法满足安全的观察条件,所以想是不是应该继续住在隔离点,这样才更加安全。之前对大哥的不理解,突然间就释然了。
你永远没办法真正的"感同身受",很多人的生活不是我们以为的样子,不深入了解,不耐心询问,不试着沟通,就不会明白别人的喜怒哀乐,不会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次密接人员有时会感到非常的委屈,会有莫名的怨气,但是每次采样,他们对待“大白”都是客客气气,即使做完鼻拭子难受得流眼泪,依然不忘对我们说声谢谢。很多解离人员表示要给医护人员留好吃的,我们只好一边解释隔离区的东西都会作为医疗垃圾处理,一边是打心眼儿里感谢他们的好意。
5月30号晚上,送走了我们入驻后解离的第一批隔离人员,就收到了一封感谢信。在酒店写注意事项的A4纸背面写着,“感谢你们这七天的陪伴与照顾!辛苦了!”并且贴心地画了一个卡通大白。看到大白旁边"加油"两个字,我们都被感动了。这封感谢信的到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鞭策,促使我们要更多关注隔离人员的内心想法和感受,了解他们的心理诉求,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