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医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专业,也是一门学科。检验医师凭借着知识经验和技术科学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大量用于精准诊疗的证据,因此被称为“微观世界的侦探家”。
有人会说:
“检验很简单呀,就是把病人的样本放进仪器里,等着出结果就成了。”
其实,这个过程早已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现在我们做的是目前AI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检查样本的质量、做好检验前处理、校准仪器、定标试剂、评估质控、审核报告的逻辑性和真实性。
别以为这些简单,要想成为一名能解释和判读复杂结果的“检验医师”,对仪器了如指掌的“工程师”,以及对试剂掌握精准的“质控专家”可是要下几年苦功的,而要想成为形态学方面的专家,则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至少再磨练十年。
有人会说:
“这也太夸张了!比练成九阴真经都难啊!”
我给您讲个故事,您就明白了。
一天,我们发现一份末梢血常规的化验结果上有几项指标异常,HGB和HCT偏低,而MCH、MCHC、RDW-CV及RET几项指标升高,这表示患儿的红细胞形态异常。于是我们又做了外周血涂片一探究竟。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并可见27%的球形红细胞。这个结果引起了戴淑芝老师的关注。
戴老师把家长请到实验室,详细的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原来这位13岁的小患者因为皮肤巩膜黄染、乏力的病症,已经在全国各地辗转求医了7年,却一直没能确诊。这次来到首儿所,就是想弄明白“孩子究竟得了什么病”。
凭借自己近三十年的工作经验,戴老师初步判断孩子可能患有“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她把这一推断告诉家长,征得他们的同意后,为患儿抽取了静脉血,加做了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结果呈阳性。又经过基因外显子测序,确诊患儿为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正是由于红细胞膜表面积丢失而被滞留在脾索内,导致红细胞溶解破裂,所以才会出现贫血、黄疸和脾肿大等症状。至此,困扰孩子七年的病因终于找到了。
检验窗口每天末梢采血近2000个,人工显微镜复检率15%左右,每人每天经手各类样本200-300个,能在这么多的样本中发现极少数有问题的,靠的就是检验医师在镜下识别特殊细胞的能力和认真对待每一份样本的初心。
随着医学的发展,检验中心已不是以检验结果为目的陈旧医学检验模式,而是“以患者为中心,以疾病诊治为目的,检验结果与临床资料相结合”的现代医学检验模式。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我希望我们可以走近患者,和他们成为朋友,共同对抗疾病。正如卡耐基的名言:如果我们想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那些需要花时间、体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所以,我们愿意为患者去服务、去奉献。
医学人文点评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更强调各岗位医生的专业技能,但现在除了专业技能以外,还需要重视医生的职业素养。现在我们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很多工作都可以通过仪器进行,但是医学本身不是机械性的“1+1=2”的工作,很多事情是通过仪器解决不了的,比如沟通、校对、分析等等,需要医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才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所以现代医学是不能够被AI替代的,人文是重中之重。现下的医学模式对医生的要求更加严格,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以外,还要有一颗为病人着想的心。检验医学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是发现问题的首要关卡,为临床医生的工作提供依据。我们都应该向戴淑芝老师学习,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
点评人:李妍
北京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