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对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进行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均检测出阳性样本,并在阳性样本中分离到活病毒。证实在冷链运输的特殊条件下,新冠病毒可以在物品外包装上存活较长时间。
一、冷链食品外包装检测出活病毒的意义
提示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在特定环境下,物品表面存活的病毒可能导致无有效防护的易感接触者发生感染。提示在防范境外感染者输入的同时,需注意在境外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将病毒输入的风险。
二、市场上流通的冷链食品是否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
在有关部门对冷链食品开展的新冠病毒核酸抽检显示:全国24个省份报送的298万份检测结果,其中冷链食品及包装样品67万份,从业人员样品124万份,环境样品107万份,仅在22件食品及包装中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因此,我国市场上流通的冷链食品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很低。
三、居民能否正常购买和食用冷链食品
新冠肺炎不属于食源性疾病,未发现通过摄入食物导致感染的情况。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仍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同时,我国相关部门已经加大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居民接触或食用冷链食品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极低。因此,居民可以正常购买和食用冷链食品。
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安全食用冷链食品
1.居民应到正规的超市或市场选购冷链食品,选购时可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反套住手挑选冷链食品,避免用手直接接触,同时,正确佩戴口罩。
2.购买预包装冷链食品时,要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等食品标签内容,保证食品在保质期内。
3.到家后及时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洗双手,洗手前,双手不碰触口、鼻、眼等部位。
4.海淘或代购境外冷链食品时,要关注海关食品检疫信息并做好外包装消毒。
5.清洗加工时需保持厨房和用具的卫生清洁,处理食材前后要洗手。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6.烹调食用冷链食品时,应做到烧熟煮透。尽量避免生吃、半生吃、酒泡、醋泡或盐腌后直接食用。
7.两人及以上共同就餐时,要记得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9.未食用完(已经烹调熟)的冷链食品,请放置冰箱冷藏室保存,尽早食用,再次食用前一定要充分加热,中心温度要达到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