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申刚:在儿科介入路上纵情奔跑
时间:2021-06-02 科室:介入血管瘤科 文:健康报 摄:袁超

from clipboard

初夏的清晨,北京的二环路渐渐苏醒。路边,充满古都风味的日坛与摩登时尚的CBD交汇处,是申刚的供职地——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介入血管瘤科。

作为该科的掌舵人,申刚每天都在完成晨跑后准时上班。“我喜欢运动,尤其是长跑。”他坦言,自己的微信头像总是奔跑的照片,平常极少发朋友圈,一发就是跑步时的所见。

很难说,是因为他的性格特点而选择了长跑,还是长跑塑造了他的性格。工作时,申刚也时刻延续着奔跑的姿态——目标笃定、勇往直前、雷厉风行:“来,咱们尽快聊,一会儿我就要去做手术了。”“六一”儿童节前夕,对申刚的采访就这样展开。

“自己体内仍然有那种力量,能主动地迎击风险,并且战胜它!”——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医学的所有进步,都围绕着给予患者更好的疗效展开。“比如治疗手段,如何创伤更小、更安全、更精准、痛苦更少、恢复更快等。尤其是,当面对的患者是年幼的孩子,这些就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微创介入治疗是现在儿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谈到自己的专业,申刚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他介绍,“以前是内科开药,外科动刀,而我们介入科不动刀,只用细细的导管、导丝来为患儿治疗,并把治疗的创伤降到最低”。

半年前的一个病例,或许是对申刚这一观点的典型诠释。

去年12月17日晚,家住新疆的一名3岁男孩嘉嘉(化名),在睡梦中突然哭闹,大喊头痛,左侧偏瘫,肢体无力,不能站立,几近昏迷。当地医生的检查结果让家长崩溃:孩子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进入脑内,造成偏瘫、面神经麻痹等症状。经过紧急抢救,血虽然止住了,但当地医院并没有治疗此类疾病的条件。

动脉瘤随时都有再次破裂的可能,到时候能不能及时止血,谁也没有把握。医生告诉家长,即使找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传统手术切除,风险也很大,可能会损伤部分脑组织,引起语言或肢体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绝望中,嘉嘉一家人来北京找到申刚。经检查,申刚发现嘉嘉的动脉瘤位于右侧基底节区,与运动功能关系密切,外科切除的风险太大。

但好在供血动脉细小,且仅有一根主要供血血管,采用微创介入手术栓塞填堵,切断异常血管的血供,动脉瘤就会萎缩,达到治愈目的。几天后,等嘉嘉病情稳定,申刚立即开展手术。

from clipboard

短短2个半小时,嘉嘉颅内的动脉瘤被成功封堵。10天后,嘉嘉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并发症。

这样的手术申刚做过的还有很多:

血管瘤、血管畸形的微创介入治疗,淋巴管畸形微创治疗,KT综合征的微创及靶向治疗,动静脉畸形的微创治疗,肝母细胞瘤的微创介入治疗……

“还有呼吸系统导致的咯血、神经系统出现脑梗、消化系统出现的出血或食道狭窄、泌尿系统出现肾动脉狭窄等等,我们都可以通过封堵、扩张等手段进行治疗。”申刚历数,这些都是介入治疗的价值所在,是他工作的意义所在。

有哪些记忆特别深刻的成功救治病例?面对记者的提问,申刚摇了摇头:“我记忆深刻的永远是有遗憾的病例。”他说,这些遗憾始终在心中萦绕,是他工作中不断探索的动力。

“就是这种微不足道、比比皆是的小事件,在我而言却自有其意味,是有用的回忆。”——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虽然如今深谙儿科介入治疗的价值,但申刚坦言,在从医之初,儿科并不是他的首选,甚至“肯定不会选”。“本科时报的是临床,不知道怎么被弄到了儿科。”在他最初的印象里,干儿科很困难。

“首先,儿科属于‘哑科’。”申刚解释,因为服务的对象是孩子,医患交流很困难。另外,小孩子往往病情变化比成人快,可能刚刚还好好的,突然情况就急转直下、命悬一线,这对医生的诊疗水平、反应速度、应变抗压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多时候,“钱”是儿科的老大难。“孩子的父母都比较年轻,还不到事业有成的时候,大多经济不宽裕。如果大量的治疗投入收不到预期疗效,情绪上更容易不稳定。”申刚说,也因此,儿科更容易发生医患矛盾、纠纷,医生职业压力、风险都很高。

具体到微创介入领域,这一行本来就是在微小的空间精细操作,“螺蛳壳里做道场”,加之孩子的脏器更稚嫩、血管更细小,难度也就更大。

但即便如此,进入儿科领域后,这些困难于申刚而言,都成了充满激情的挑战,“越是干的人少的,越是难治的、罕见的病,干好了,成就感会特别强烈”。

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技术,在中国发展时间不足40年,应用到儿科领域的时间就更短了。

我国第一家儿科介入专科成立于2008年,即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介入血管瘤科。作为该科的中青年骨干,申刚去年被引进至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并创立该院的介入血管瘤科,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儿科介入专业。

from clipboard

“我们现在有6名医生,12张病床,一个月手术约100多台。”申刚介绍。这意味着,科室众多技术一开展就是北京甚至全国最新的,也意味着京津冀地区患儿多了一个求医选择。

这种被患者需要、信任的感觉让申刚感动,也决心继续坚守。“有的病人走了很多地方治不好,我们给治好了。他不知道怎么表达感谢,每次来的时候都带点家乡的土特产。”申刚回忆,那些择洗干净的果蔬,甚至还被精心包裹着冰袋保鲜。“我能感觉到他很用心,也知道他看到了我的用心。”

申刚说:“其实人都是被这样的细节感动的,细节才是生活。看到这些,好像再波澜壮阔的事都变得不值一提。我现在每天都很充实,白天为患儿们看完病、做完手术,回家就能睡得很安稳。”

“只消默默地花上时间累积距离……一旦节奏得以设定,其余的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半年间,申刚作别广州温暖湿润的气候,经历了北京的寒冷干燥。生活环境变了,工作状态也有所不同。申刚满负荷运转,把节奏安排得紧凑、有序。周一上午出门诊,需要手术的患儿即时收入院,周二一整天十几台手术;周三、周四上午门诊,周四下午、周五手术。

“我能确定的是八点前上班,至于下班时间,偶尔四五点,更多的是八九点。有时刚到家,就被叫回来做急诊手术。最晚的一次,是一台急诊脑梗死取栓术,忙到凌晨四点,才回家眯上一会。但无论什么时候下班,上班时间都要准点。”学医、从医20多年,在申刚看来,这是医生的职业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申刚变得更忙了。

“疫情初期,河北、东北等需要复诊或治疗的病人来不了。通过互联网平台,我们提供了很多咨询和复诊服务,包括线上开药并寄到家里。”

申刚认为,互联网平台对自己帮助很大,不管在哪里工作,需要帮助的患者都能找到自己。“我一闲下来,就拿手机看看,回答患者的问题。因为这不仅能够帮助患者,也给医生提供了随访病人的机会,对提高医生的医疗水平非常重要。”

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工作内容。以前的申刚,更多是作为中青年专家、业务骨干在一方天地辛勤耕耘。北上创业,让一个新科室从无到有,更多的管理工作、责任也随之而来。

异常繁忙的工作中,申刚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老是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其实快慢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好方向,只要扎实走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在申刚眼中,科室发展方向是什么呢?“一定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理念。”申刚说,中国的儿科介入还处于学科发展初期,面对全国的疑难危重患儿,他们的步子要再快一点,要加大基础科研力度,并在更多亚专科上建立全国的介入中心,让诊疗更加专业。

在做强做精本专业之外,申刚还把目光投得更远。作为中国血管瘤血管畸形联盟副主席,申刚表示,首儿所介入血管瘤科除了承担起京津冀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血管瘤血管畸形介入治疗工作,让孩子们享受到国内领先的介入诊疗服务,还在为全国儿童专科医院和相关基层机构提供医生进修学习的机会,并将进一步加大力度。

在北京,申刚发现,为患儿申请慈善救助也有了更多渠道。“我们还在开展公益服务,为有困难的患儿及家庭寻找救助资金。”

从医的岁月让申刚更能体味生命的有限与生命力的无穷,“关键是,我们能用有限的生命去换些什么。”

更多相关推荐
2020-05-26
s:7401:"2020年5月18日,泌尿联合支部在科研楼600会议室举办了“春天的故事”抗击新冠疫情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刘中勋,党办主任冯玉香,护理部主任杨...
2020-05-23
米荣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米荣精心准备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的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立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议》。“生...
2020-05-12
s:2549:"2020年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12日上午,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同志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调研慰问,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华,市医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