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普】混用毛巾,小心变成“兔子精”哦
时间:2021-02-19 科室:感染科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是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本病最早是1969年在西非加纳暴发流行,期间共有13664例患者;1971年在我国首次暴发,除边远地区外遍及全国各省市;1988年在广州市流行,70天内广州全市估计实际患病人数达49万多例。下面我们为大家详细介绍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01、病原学

引起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主要病原是肠道病毒中的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ox24v),这两种病毒最适宜的增殖温度是33℃,所以容易感染眼结膜。

在外界环境中,这两种病毒可以长期存活,但紫外线、氧化剂及高温等都可以消灭它们。

02、流行病学史

传染源:患者为本病主要传染源,患者眼部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上述病毒。

传播途径: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等。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患者可以由不同型别病毒感染发病,故病愈后可再次感染。

流行季节:EV70和Cox24v适合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故本病在夏秋季高发,但亦可发生于冬春季节。

03、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短,起病急,感染后大多在2-48小时内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患者眼部有强烈的异物感、畏光、眼红、流泪及水样分泌物增多,少数患者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

本病多为自限性,病程1-2周,一般无后遗症,但极个别患者在发病后1-8周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下肢肌肉酸痛、运动麻痹或面瘫等。

04、治疗与预防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如合并细菌感染,可应用抗生素治疗。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隔离,患眼不要遮盖,清淡饮食。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勤洗手、不揉眼及不共用脸盆及毛巾。

参考文献:

1、ChatterieeS,etal.UnusualtypeofepidemicconjuncticitisinGhana[J].BrJOphthalmol,1970,54(9):628-630.

2、王晓芳,等.我国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特征及暴发原因分析[J].疾病监测,2014,02:92-97.

3、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WS217-2008)

更多相关推荐
2020-05-26
s:7401:"2020年5月18日,泌尿联合支部在科研楼600会议室举办了“春天的故事”抗击新冠疫情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刘中勋,党办主任冯玉香,护理部主任杨...
2020-05-23
米荣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米荣精心准备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的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立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议》。“生...
2020-05-12
s:2501:"2020年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12日上午,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同志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调研慰问,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华,市医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