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去冬来又一载,似水流年;不知不觉间,2020年已临近尾声。这一年,新冠爆发,人类命运风月同天;这一年,共克时艰,抗疫战士逆行最美。这一年不仅有心酸和感动,更有收获和希望!
为进一步加强严重结构畸形的三级防控,促进多领域、跨学科合作,2020年11月27-29日,由首都儿科研究所和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市医管中心儿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继续教育部支持的《2020出生缺陷防治论坛第六期出生缺陷产前评估与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微创分会新生儿微创学组年会》在北京日坛宾馆如期举行。大会由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马立霜教授主持。本次会议盛况空前,共邀请到来自全国产科儿科及基础研究领域的28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精彩的现场授课。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现场参会420人,同步进行线上直播,注册观看直播学员人数达16700人次。创建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新生儿专业学组、任第一届学组组长的叶蓁蓁教授也出席了本次会议。
【11.27产儿篇】
27日的论坛主题为:产儿联手攻坚诊治出生缺陷。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会长陈资全对我所连续6年举办《出生缺陷产前评估与治疗新进展》学习班予以高度赞扬。他说,我国高度重视出生缺陷防治工作,北京在出生缺陷的救治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效预防和救治先天畸形儿,降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对于我国社会稳定、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场的是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王红梅,她从国际领先的基础医学研究视角,带来了题为《早期胚胎和胎盘发育与妊娠结局》的精彩报告。阐述了成功构建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的培养体系,为解决出生缺陷问题提供了可视化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同时,王红梅教授即将与首儿所马立霜教授团队开展合作,通过建立体外子宫与胎盘模型,研究胎儿器官发育影响相关因素,进一步研究胎儿先天畸形模型的构建和救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余新光教授作了题为《重大出生缺陷三级防控示范体系构建、应用及评价》的精彩报告。解放军总医院联合首都儿研所等多家医院,应用智能化管理和评价方法建立符合国情的出生缺陷三级防控体系。其中马立霜教授创新性开展产儿科全链条紧密衔接模式,与北京市多家产前诊断中心联合成立MDT诊疗合作中心,尤其在重症先天性膈疝的围产期管理,微创治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搭建起产科和儿科两个不同领域之间的桥梁。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刘俊涛教授,北医三院的赵扬玉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孙瑜教授、陈倩教授,北京妇产医院的王欣教授、梁宇霆教授,北京妇幼保健院刘凯波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卢彦平教授,先后从出生缺陷疾病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宫内治疗角度进行的讲座精彩纷呈。近年来,马立霜教授及其团队与各位专家为代表的北京市各大产科/产院、专家教授及其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创新性开展产前-产时-产后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建立实施产前诊断与评估、产房待产及生后绿色通道转诊和微创治疗产儿MDT模式,对先天性膈疝等严重畸形儿优化诊治的全方位一体化诊疗,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并在大会作了汇报。
另外,来自上海新华医院的王俊教授、八一儿童医院的洪小杨教授、重庆西南医院的陈功立教授通过精彩的手术视频讲解,结合宝贵经验,分享了各自专业领域胎儿新生儿疾病的最新诊疗成果。首都儿科研究所张霆研究员为大家讲解了营养对生命发育的重要作用,令与会专家从全新的角度认识到营养对疾病及发育的关键性。
【11.28微创篇】
28日的论坛主题为: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分会新生儿微创学组年会。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书记刘中勋亲临会场,对微创学组年会的召开送上由衷的祝福。会上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鞠洪保主任宣布:马立霜教授继续担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新生儿微创学组组长,并宣读新一届学组成员名单。刘中勋书记为学组组长副组长颁发了聘书并合影留念。
马立霜教授代表新生儿微创学组全体委员以及从事新生儿微创专业的医务人员,对学组成立4年来,协会和医院领导给予新生儿微创事业的大力帮助和支持表示由衷感谢。她说:4年来,腔镜技术在新生儿外科专业开展和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国际国内同行的普遍认可。面对新生儿更狭小的操作空间和更娇嫩的组织特性,我们的操作技术面临很大挑战;但也正是由于腔镜技术视野清晰、打击小的优势,促使我们克服困难努力钻研,技术不断提高,适应症范围不断扩展,尤其在低体重、小早产、危重症结构畸形的微创技术应用方面更是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在先天性膈疝、食管闭锁、肛门闭锁、胆道畸形等疾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及综合救治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为无数患儿和家庭带来了希望。近年来新生儿外科医师队伍不断壮大,在许多方面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接下来,八一儿童医院黄柳明、北京儿童医院黄金狮、上海儿童医院徐伟珏、山西省儿童医院任红霞、天津儿童医院胡博、贵阳妇幼保健院虞梅,上海复旦大学儿科医院陈功、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崔清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曹国庆、遵义医学院附院金祝、陕西省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刘仕琪,及我院麻醉科潘守东、新生儿外科王莹、马立霜在内的十余位来自全国多家医院的新生儿外科主任、专家和教授,就食管闭锁、食管裂孔疝、肛门闭锁、胆道闭锁、十二指肠梗阻、新生儿麻醉,以及机器人手术等方面互相沟通,切磋技艺,展示学术成果,以期全面提高新生儿微创诊疗技术,提高我国出生缺陷救治水平。会场气氛热烈,学员讨论积极踊跃,针对临床上许多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1.29团队篇】
本次会议同时为我所普通(新生儿)外科中青年骨干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的良好平台。29日会议的最后一天,10位年轻的医生、护士针对新生儿外科转运救治工作进行了年度总结,并对转出医疗机构患儿的临床诊疗救治情况反馈,对新生儿外科危重症的识别与早期诊治进行了系统培训。王莹、冯翠竹、刘琴、张艳霞、刘超等医生通过数据分析对2020年新生儿外科转运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归纳总结,从产前诊断、预后分析评估、生后微创治疗三个维度针对消化道闭锁、脐膨出等疾病的诊疗进展进行了详尽阐述,向参会者展示了我院新生儿外科专业团队成熟的治疗技术。王玥、朱倩、杨柳、吴琼、候洁沂分别做了关于《新生儿外科营养管理》《清单式管理在膈疝患儿入院的应用》《序贯式排痰方案在食管闭锁患儿的应用》《新生儿肠造口家庭化护理》《一例脐膨出护理病例分享》的演讲,出色地从临床护理的角度向与会者充分展示了我院新生儿外科团队的团结协作、努力进取。
首都儿科研究所医务处副处长季巍和杨晓倩到会,并介绍了我院2020年危重新生儿转运救治情况。
三天的论坛圆满落下帷幕,虽然因疫情原因很多人不能到现场参会,但仍能感受到专家学者和医学同仁对儿童健康事业发展的一份热忱。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首儿所将和大家携手并肩、砥砺前行,为儿童医疗健康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