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7年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恰逢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在此双重背景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全面提升儿科医务工作者在医患沟通与心理关怀方面的专业能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与北京健康管理协会儿童心理健康分会联合举办“医患沟通心理学专题——观察、共情与反馈”培训,来自院内外的精神科及儿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护师、医务社工以及首儿所“心悦读书会”成员近30人参加了培训。
要实现“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首先要让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与服务能力。作为心理健康专业素养提升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培训与“儿童心理专业能力培训”“心悦读书会”协同推进,聚焦医患沟通中的心理学方法与技能,助力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更好地理解和落实“身心同治”。
本次培训特邀国内知名音乐治疗师张刃教授授课,以深度观察模块为起点,通过群组互动活动,生动阐释“观察”在医患沟通中的关键作用与具体方法。课程重点围绕以下内容展开:观察、表达和反馈内心的“所见”与“所感”;觉察和识别医患沟通中的移情与反移情;观察儿童非语言行为“阳性表现”和“阴性表现”;探索人际互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位参与培训的精神心理科医生分享道:“在诊疗工作中,我多侧重于问诊,而今天的课程让我意识到,医患沟通始于观察。只有通过细致、全面的观察,才能做到有效反馈与真诚共情。今天的培训为我打开了一扇读懂孩子心灵的窗口。”
本次培训为儿科医务人员提供了历程性、实践性的心理学支持,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儿童心理特征与需求,实现更高质量的医患沟通。这不仅是一次增强沟通“软实力”、提升服务“硬口碑”的有益尝试,更是推动“身心同治”理念落地、全方位守护儿童健康的有力举措。
此次培训是中心持续构建贯通院内院外,同步关爱患儿、家庭与医务人员的整合式心理支持体系的一部分,未来将继续推进“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愿景转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