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7日,由首都医科大学胎儿新生儿外科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承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医学健康发展促进会共同举办的“2025胎儿新生儿雅宝医学大会”在北京日坛宾馆隆重举行。本次大会同时召开中优协胎儿医学专委会第三届胎儿医学大会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班,聚焦“先天性结构畸形产前产后一体化治疗模式的开展应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参会。
大会伊始,开幕式主持人、中国优生优育协会胎儿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大会主席马立霜以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词句为引,宣布大会正式开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吉训明强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作为国内领先的儿童医疗机构,应在新生儿外科这一特色学科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首都医科大学胎儿新生儿外科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的多学科协作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胎儿新生儿早期筛查、诊断、干预、微创治疗与技术转化,积极推动高水平人才培养和多中心临床研究,实现从“技术领先”到“科学引领”的跨越。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通过视频致辞,对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她指出,在我国生育形势面临挑战的背景下,不仅要关注生育力,更要重视后代健康。她特别赞扬了马立霜团队在构建“产儿一体化”模式、实现先天性膈疝等重症胎儿无缝衔接救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心的成立无疑将成为我国胎儿新生儿外科医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她呼吁加强多学科协作、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基因检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同时重视基层人才培养,通过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提升全国胎儿医学整体水平。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郗淑艳系统总结了北京市在出生缺陷防治领域的创新实践。她表示,北京市将继续深化结构性畸形防治服务模式,推广“首都经验”,助力全国儿童健康水平提升,对胎儿新生儿外科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的发展寄予厚望。
首都儿科研究所所长张建致辞,介绍了该中心作为国家出生缺陷救助示范基地和北京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核心使命与突破性成就。他提到,以马立霜为首的新生儿外科团队在先天性重症膈疝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微创手术成功率从50%大幅提升至89.5%,并构建了覆盖京津冀的“产前-产时-产后”全链条救治体系,为全国提供了可推广的诊疗范式。如今团队救治的危重症患儿中,微创手术占比高达85%以上,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他指出,我们将以胎儿新生儿外科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为依托,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一是筹建胎儿新生儿健康大数据平台,让精准诊疗有“数”可依;二是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懂胎儿、精外科、通协作”的复合型人才;三是扩大技术辐射范围,通过5G远程培训、多中心协同研究,让先进技术惠及更多地区。
随后,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邰隽主持揭牌仪式。在与会领导和专家的共同见证下,吉训明与张建共同为“首都医科大学胎儿新生儿外科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揭牌。吉训明向马立霜授予中心印章。
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首都儿童医学中心在胎儿新生儿外科领域临床、科研与教学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胎儿外科、新生儿外科是出生缺陷防治的前沿阵地,首都医科大学胎儿新生儿外科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的建立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是实现出生缺陷防线前移的关键举措。这一平台将为全国该领域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强大支撑。
开幕式后,大会进入高水平的学术交流环节。来自美国的Steven Rothenberg教授、William Fodor教授及国内多家顶级医疗机构的专家围绕新生儿微创手术、出生队列研究、产儿一体化模式、机器人手术、再生医学、营养管理等前沿话题进行了精彩报告,内容涵盖胎儿新生儿外科多个热点与难点领域,展现了国际化、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野。
9月6日下午及7日举行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班暨第三届胎儿医学大会,聚焦先天性结构畸形的一体化诊疗与前沿进展,邀请了国内顶尖专家进行专题授课,内容涵盖产前诊断、宫内干预、围产期管理、再生医学及临床研究等多个维度。课程设置系统全面,既夯实了胎儿结构畸形产前诊断、评估与干预的传统基础,又引入了再生医学、人工智能、临床研究设计等前沿交叉学科内容;最后的膈疝专题,充分体现了“产前-产时-产后”一体化管理的先进理念,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提供了一场高水准、多维度的学术盛宴,有效促进了临床诊疗规范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本次大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盛宴,更是首都儿童医学中心胎儿新生儿外科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未来将以中心成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内外合作,推动产前产后一体化诊疗模式的发展,为提升我国出生缺陷防治水平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