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儿所多学科协作一步到“胃”,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内镜胃造瘘让SMA患儿喂养不再难
时间:2023-07-19 文:廖伟伟、姚坤宇 摄:廖伟伟、姚坤宇

来自东北的小博(化名)是一名11岁的男孩,出生后不幸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对称性的弛缓性麻痹与肌萎缩。因为肌无力,小博只能长期卧床,小博从小经历了多次肺部感染,极大影响了生活质量,同时因为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每日摄入能量明显不足,11岁的小博只有14kg。

今年6月,小博再次因为严重肺部感染,并伴呼吸衰竭入住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内科接受治疗。由于小博的病情重,存在严重营养不良,入院时经儿科营养风险筛查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为了加强营养支持,曹玲主任带领的呼吸团队与钟雪梅主任带领的消化团队的多学科讨论与评估,决定为小博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

from clipboard

PEG是在内镜引导下经腹壁穿刺进入胃腔,导丝引导下将胃造口管经过口腔、食管放置于胃腔前壁的微创手术。但是由于小博长期的肌肉病变得特殊性,他存在严重的脊柱、胸廓畸形和脏器偏移问题,肝脏覆盖于胃前方,此类器官变异属于PEG手术禁忌。为避免穿刺损伤肝脏,经多学科会诊,消化内科团队决定在超声引导下为小博进行穿刺。经充分准备,在超声科紧密协助、麻醉科周密护航下,消化内科宫幼喆副主任医师、廖伟伟主治医师成功实施超声引导下的PEG手术,穿刺部位很好地避开了肝脏,为小博营养支持提供了一条安全高效的通道。

from clipboard

PEG的术后护理至关重要,包括造瘘管、造瘘管周围皮肤、饮食护理和并发症处理,且容易出现脱管、堵管、断管、误吸、出血、造瘘口皮肤感染、包埋综合征等并发症。为此,护士长付磊带领护理团队对家长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胃造瘘管护理知识、喂养知识以及胃造瘘管喂养操作指导。

术后,小博瘘口功能良好,术后第2天即实现通过造瘘管注入食物,极大改善了营养状态。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是我所消化内科常规开展的微创手术,可满足各种原因导致吞咽困难或进食困难患者的营养需求,与传统外科手术胃造瘘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操作简便安全且费用低等特点,为解决患者肠内营养难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更好选择。

更多相关推荐
2020-05-26
s:7401:"2020年5月18日,泌尿联合支部在科研楼600会议室举办了“春天的故事”抗击新冠疫情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刘中勋,党办主任冯玉香,护理部主任杨...
2020-05-23
米荣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米荣精心准备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的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立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议》。“生...
2020-05-12
s:2501:"2020年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12日上午,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同志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调研慰问,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华,市医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