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候选人推荐对象主要事迹
献身儿科麻醉事业,呵护孩子身心健康
潘守东,中共党员,医学博士,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麻醉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儿科麻醉专业21年,始终秉持“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理念,带领团队每年完成各类儿科手术麻醉1.5万余例。他攻坚克难,为最难的手术提供麻醉保障。他在北京地区率先打造“儿童无哭声手术室”,组建儿童日间手术中心、儿童镇静镇痛中心,开展儿童慢性疼痛门诊。他总是说“不仅治疗孩子的身体疾病,更要呵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攻坚克难
为最难的手术提供麻醉保障
从一名普通儿科麻醉医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潘守东先后解决了儿科麻醉深度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单肺通气、可视化气道管理、超声引导下穿刺及危重病情评估等一系列难题,建立起小儿心脏手术和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管理规范,为开展复杂危重儿科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麻醉科医护团队的保障下,医院每年完成复杂危重手术2000余例、急诊手术1500余例,服务对象从体重只有600克的极低体重早产儿,直到超过130公斤的“小胖墩”。新生儿膈疝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三,长期以来围术期死亡率超过50%。潘守东带领麻醉科团队与新生儿外科团队密切配合,经过多年努力将新生儿膈疝围术期死亡率降至10%以下,并实现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率80%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多学科联合救治专家组成员,潘守东为许多走投无路的孩子创造了手术条件和治疗机会。他还经常在深夜或节假日被紧急叫回医院参加病人抢救。从大量呕血到咯血,从车祸伤到坠楼伤,从突发肿瘤破裂到儿童心脑血管意外,他总是随叫随到,从没有一刻耽误。他经常说“生命至上,守岗尽责,容不得半点犹豫和退缩!”。
打造“无哭声手术室”
让孩子和家长都安心、放心
儿童医院手术室门口最常见的景象是孩子哭声一片。潘守东和他的团队从2019年6月推出“无哭声手术室”系列行动,这里彻底被另一番温馨、和谐的场面所取代。有的小朋友坐在“小汽车”里跟家长挥手再见,家长看见孩子如此放松,脸上也绽出了微笑;有的小朋友跟妈妈一起利用手术等候区的“精品绘本智能伴读书屋”共同享受亲子阅读时光;有的小朋友捧着手术室提供的平板电脑听儿歌、玩游戏、看动画片,不知不觉中被麻醉医师“偷偷”完成了麻醉诱导;更多的小朋友在麻醉苏醒后第一眼首先看到的是父母,感觉爸爸妈妈一直陪在身边,有的还不好意思的说“刚才我不小心睡着了”。
在开展“无哭声手术室”系列行动的基础上,潘守东和他的团队通过对照研究发现这些人文干预措施,可显著缓解儿童和家长的术前焦虑水平,降低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术后不良适应行为发生率,提高家长和患儿对医疗和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度。2022年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将这一经验在全市进行普及和推广。
开展儿童舒适化医疗
改善孩子就医体验
孩子生病后,不能配合完成各类诊疗操作,一直困扰着家长和医务人员。以前采用强制或睡眠剥夺等方法,不仅难以保证诊疗质量,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潘守东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向医院申请建立了儿童镇静镇痛中心,为门诊和住院孩子提供舒适化医疗服务。
2岁的“莹莹”(化名)近一个月来出现颈部强直后仰,即使睡觉也只能由妈妈抱在胳膊上,保持头部后仰姿势。莹莹的身体和头部一旦放平,就会剧烈疼痛,几次进行磁共振检查都没有成功。潘守东医师充分了解莹莹的病情后,在磁共振室为莹莹实施了深度镇静,顺利完成检查并明确了颈胸段脊髓肿瘤的诊断。莹莹迅速被转到神经外科实施手术,术后顺利康复出院。潘守东和他的团队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许多莹莹这样的患儿获得了确诊和治疗的机会。目前,镇静镇痛中心可常规开展所有类型儿童诊疗操作的舒适化医疗服务,受到孩子和家长的广泛好评。
建立儿童日间手术中心
提供一站式日间手术服务
儿科疾病谱的特点是有大量病情相对简单、风险相对可控的中小手术。潘守东在广泛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带领麻醉科团队向医院申请建立日间手术中心,提供手术预约、麻醉评估、手术、康复和随访一站式服务。
2019年6月18日,日间手术中心正式开放,从此儿童腹腔镜微创手术特色诊疗,进入了手术当天出院回家的新时代。目前日间手术中心常规开展的手术病种从最初的16个增加到了57个,2022年完成日间手术量3000余例,接近全院择期手术总量的30%。潘守东带领团队将“无哭声手术室”和术后快速康复理念运用到儿童日间手术管理,最大限度避免了对孩子睡眠、饮食、心理和行为发育的影响,确保孩子术后快速恢复正常生活。
潘守东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带领团队努力践行儿童舒适化医疗和医学人文理念,先后获得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峰会“人文品牌团队”、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市属医院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国家卫生健康委“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等荣誉称号,他也因此被誉为“呵护孩子身心健康的儿科麻醉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