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科学创新,惠之于民
时间:2023-05-15 文:刘笑天、池杨 摄:李嘉婧

2021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麻醉科主管护师刘笑天研制发明了“一次性术野扩张器”(专利号ZL202021739906.2)并投入临床应用,2022年获得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五小”创新项目“小发明类”二等奖。截止目前,临床应用30例,达到了减少组织创伤,建腔出血量少,无相关并发症,缩短手术时间的良好效果,不仅造福了患儿,也让医护人员工作更加便利。

from clipboard

2021年以前,首儿所开展的腹膜后肿物腹腔镜手术,采用的是传统的水囊建腔法。腹膜后间隙是一个可以扩展的潜在腔隙,通过人为的分离和扩展,可在该间隙进行腔镜手术。麻醉科护士要用6号手套捆绑20号硅胶管,4号线结扎手套口部,根据患儿年龄和充水量剪裁手套手指端,结扎手指端,剪除多余指套,测试300ml预充水量,结扎松紧度适宜,确保无液体漏出则可排净备用。

from clipboard

这种传统的水囊建腔法存在几个缺点:一是手套套扎引流管的结扎线不能过松或过紧,过松会造成漏水,过紧则导致充水困难。手套剪裁也存在人为失误,残次率高,要求护士有较高的实践经验。如果手套扩张不均匀会增加建腔出血量。二是护士要提前上台制作,耗时20-30分钟,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三是需要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现场制作不同大小的球囊,试用范围有限。四是可能出现手套破裂以及二次建腔的并发症。

麻醉科主管护师刘笑天针对这一临床问题,在现有手术器械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适合各年龄段儿童患者的“一次性术野扩张器”。应用该扩张器节省了护士的制作时间,将医生建腔时间从原来的25分钟缩短至2分钟,减少了患儿麻醉药使用及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缩短了手术时间。

外科医生表示,与传统方式相比,采用一次性术野扩张器建腔后,腹腔镜探查局部出血少、渗血少、建腔效果好,视野清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建腔方法。

“该扩张器也可以在成人患者中使用,球囊可以应用在其他非自然腔道手术的建腔过程中,如经皮下隧道乳腺肿物切除术、整形外科扩充皮瓣等的使用”,刘笑天表示,科学创新,惠之于民。希望护理创新发明为更多的患者带来方便、减轻痛苦,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提高护理创新和科研水平做出一份贡献”。

更多相关推荐
2020-05-26
s:7401:"2020年5月18日,泌尿联合支部在科研楼600会议室举办了“春天的故事”抗击新冠疫情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刘中勋,党办主任冯玉香,护理部主任杨...
2020-05-23
米荣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米荣精心准备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的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立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议》。“生...
2020-05-12
s:2501:"2020年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12日上午,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同志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调研慰问,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华,市医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