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医学人文精神,推进叙事护理在临床科室的开展,实现护理技术与护理服务双提升,促使护理工作更有温度、更具有人文精神,1月13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联合举办“结缘叙事,温情永存”线上叙事护理报告会。
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刘香第院长、李卫红副院长、段红梅教授,首都儿科研究所护理部杨颖主任出席会议,特邀北京大学人文学院王一方教授。活动由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李卫红院长主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师和研究生代表,首儿所叙事护理核心组成员共四十余人参会。
刘香弟院长在讲话中表示,以“结缘叙事,温情永存”为引,表达了对叙事护理的重视,阐述了叙事医学的核心在于关注、尊重与回应患者的故事,从人文病理角度来剖析患者,帮助患者及医护工作者看见躯体困境之外更为广阔的世界,给经历苦难的患者带来温暖与希望,同时也提升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职业精神、亲和力和自我行为反思,能够以陪伴、抚慰见证者的身份参与到病人的生命中。
杨颖主任在发言中指出,叙事护理走向临床已经成为新时代护理工作的大趋势,叙事医学是帮助医务人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疾病,建立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共情连接。本次院校联建在疫情防控背景下探索了多方式、多渠道、多举措的新模式,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有了更多深入探索临床叙事实践的机会,而临床护士在叙事理论和能力上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希望日后我们能继续拓宽领域交流合作,可以擦出更多火花,促进儿科护理学的学科发展,为患病儿童带来更多福祉。
接下来,王一方教授针对叙事医学进行了深入探析与讲解,叙事医学在医学领域的重要地位,叙事医学强调与循证医学的互补,是一种新的临床路径,从共情的手段落实到关怀上,体现身心社灵的全人类医学。
会上,三位研究生及一位临床老师进行分享汇报,研究生李博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针对处于过渡期的患者建立叙事和循证双轨并行的实践模式,如何将Peplau人际关系理论、Waston人性照护理论与叙事医学理论相结合,分享了叙事护理学实践流程;同时也分享了首儿所温情叙事故事,展示了反思性写作、病例分析、从新生儿叙事中父亲、母亲扮演的角色视角和新生儿内心独白的视角出发,思考叙事护理如何为新生儿及家属带去关爱,实现“以家庭为中心”的高质量护理。
研究生韩竹凤将目前叙事护理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热点归纳为人文护理、叙事教学和慢病叙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并阐述了其科研思路;同时也分享了临床叙事案例,表达了只有生命才能进入生命,只有灵魂才能与灵魂交流的叙事观点。总结了叙事医学的精髓在于愿意去倾听患者的叙事并为之采取各样的行动,最重要的亦不是学会叙事的技术,而是成为会叙事的人。
研究生邢暄毓提出文学与医学的共鸣,分享了叙事医学与护理的融合、叙事医学理论要点和实践初探,阐述了叙事医学对临床的意义和实践后的反思。呼吸内科护士崔颖颖分享了叙事平行病例,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共情需求分析,应用绘本引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她在感悟中提到学习叙事护理是一个“赋能”的过程,我们在给病人“赋能”的同时,也疗愈了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培养我们带着叙事的思维,去更好的服务患儿,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王一方教授对同学们的分享进行了深刻的点评和拓展,肯定了同学们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针对案例,王一方教授将叙事分为乐观叙事、悲观叙事和悲怆叙事,提供了更为全面的研究视角。王一方教授还提出要将叙事归纳成一幅太极图,医生、护士、患者都有知行落差,所以要走进患者的境遇,还原患者的境遇,体会患者的内感知,并基于关注、理解、共情基础上从可行的护理措施出发去弥合知行的落差。
本次报告会内容精彩纷呈,全方位展现了叙事护理的魅力。院校结合有助于双方优势互补,促成双方共同发展,实现共赢。愿我们共同努力,让人文照亮医学、让叙事温暖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