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儿所创建新生儿重症先天性膈疝诊疗新技术向全国推广应用,经验做法荣登国家卫健委典型案例榜首
时间:2022-10-27 文:马立霜

近日,国家卫健委妇幼司印发了关于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典型案例,包括24个制度创新与综合服务类典型案例、21个技术创新与精准医学类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各具特点,充分体现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三级防治策略,整合学科、技术和资源,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的探索和实践。在全国各地选送的209个案例中,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先天性膈疝诊疗新技术的建立及推广应用”获“制度创新与综合服务类典型案例”第一名,成为向全国推广的可复制、可推广典型。

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约90万例,其中包括每年新增的结构性出生缺陷患儿约50万例。先天性膈疝(CDH)是一种严重结构畸形,由于胎儿膈肌发育不完整使得腹腔脏器进入胸腔。发病率1/3000,病死率70%,发病机制不明,手术是根本治疗方法,救治难度大、风险高,为世界性难题。

CDH产前诊断率约75%-95%,由于国内多数儿童医院与产科医院分离,诊断、治疗割裂,产儿科缺乏对疾病的共同认知和协同治疗,引产率高达61.54%,出生的患儿多生后窒息死亡。传统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缺少合理的评估及手术指征,术后近远期康复指导不完善。

首都儿科研究所是全国出生缺陷救助示范基地,各临床专科齐全,出生缺陷综合救治能力强,以普通(新生儿)外科为主导,建立了一套完善产-儿多学科联合诊疗标准规范操作流程。马立霜教授团队创建的重症新生儿重症先天性膈疝(CDH)早期诊断、准确评估、及时干预与救治的医疗服务模式,并以此为代表形成的严重出生缺陷干预救治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为患病胎儿提供从“生命源头”开始的保障,帮助每一个家庭实现“育儿梦”。

from clipboard

整体工作方案

建立高效产儿合作新机制

首都儿科研究所创新搭建产儿强强联合的产前-产时-产后MDT平台。普通(新生儿)外科团队在北京市牵头与北京协和医院、北医三院、北大医院、北京妇产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等国家级、市级产前诊断中心的产科、超声影像科密切合作,建立产儿MDT团队,率先建立了结构畸形产前评估、绿色通道转诊、微创治疗及预后随访机制,对严重先天畸形新生儿实施多学科、全周期、全方位一体化诊疗,显著提高了我市对危重症患儿的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有效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

医院建立危重新生儿转运队伍。为先天出生缺陷的新生儿提供100%产房待产,使患儿得到迅速、合理、有效治疗,显著改善重症先天严重畸形疾病的预后,率先完成高危胎儿子宫外产时手术(EXIT)33例,救治成功率达91.6%,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from clipboard

与北京协和医院产科开展首例产时宫外气管插管手术

成立CDH攻关小组,多科室协作。由谷庆隆副所长牵头组织成立了重症膈疝救治攻关小组,医务处、护理部、普通(新生儿)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脏外科、心血管内科、新生儿内科、麻醉科等相关科室针对膈疝患儿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确定评估标准、救治流程。

建立疫情下新生儿外科救治管理方案。新冠疫情肆虐,马立霜教授带领团队迅速制定流程,严格防护成功救治600余危重患儿。发表论文“Recommendations for Perinatal and Neonatal Surgical Management in the Pandemic of COVID-19”被美国波士顿医学中心在《国际妇产科杂志》发表的《COVID-19期间孕产妇管理指南》引用。北京电视台拍摄的特别节目《膈疝宝宝求生记》向公众展示了疫情下生命的救治从未停止。

建立CDH微创、规范的多学科协作治疗技术体系

创新开展腔镜治疗早产低体重新生儿危重症CDH等难度大、风险高但救治效果显著的疾病。打破国际上腔镜手术禁忌症,开展早产低体重危重CDH微创手术。不断精进手术技术,确定生后24小时最佳手术时间,制定手术规范、指南等,新生儿危重症CDH术后存活率从50%提高到89.5%。使传统手术创伤大、致死率高、并发症多等难题得到显著改善,微创手术占85%以上,形成新生儿微创治疗体系。

开展院内多学科会诊。优化围手术期SNICU治疗方案,多学科参与,早期评估和持续评估,探讨现有治疗方式的交互组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最优呼吸支持,严格限制液体入量避免超负荷、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功能稳定、精准靶向新生儿肺动脉高压治疗。对符合国际上ECMO使用指征,以及ECMO禁忌症的低体重早产患儿,通过开展一系列适合我国实情的精准微创医疗技术,从总体上改善CDH患儿救治水平,与国际上先进治疗中心的生存率及远期预后相仿。

首创新生儿CDH患儿术后肺功能康复方法。CDH患儿术后近远期康复指导不完善,普通(新生儿)外科首创患儿脱离呼吸机后每天康复训练促进肺发育,术后定期门诊指导,提升远期预后效果,康复治疗56例患儿并随访10年以上发现生活质量与同龄儿相同。

产前精准评估

建立CDH预后评估的产前预警模型。结合临床治疗效果,将产前诊断胎龄、肝脏疝入、染色体异常作为新CDH产前评估标准,可作为早期初筛预警,确诊率高达95%以上。方案适合国情,简便易于推广,大大减少了高达61.4%的产前诊断膈疝引产率,降低了严重出生缺陷死亡率又保留了“珍贵儿”。

开展产前超声远程指导会诊。国内外未建立CDH产前评估标准,缺少产前干预措施。唯一较为普遍认可的产前评估肺发育的指标肺头比(LHR),因测量方法难以掌握,在我国应用较少。我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团队与超声影像科、产科联动将超声测量LHR的方法在我国进行推广并开展线下/线上远程培训。

人文关怀

普通(新生儿)外科团队与患儿家长在产前积极全面地充分沟通,并进行心理疏导,有效缓解了家长的紧张焦虑情绪,提供便捷的咨询和就医方案。住院期间,医生护士建立了病情交流微信群,出院后建立预后随访群,指导序贯治疗。最先开展了普通(新生儿)外科团队医护联合远程互联网随访,提升团队整体服务能力。与保健科和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术后高危儿随访和营养指导,促进患儿康复,赢得了全国各地无数慕名而来的患者赞誉。

from clipboard

获医学人文建设示范科室

基础研究

率先开展CDH胎肺病理研究,建立生物样本库及疾病模拟,对一些特殊病例进行遗传学分析。

胎儿也是患者,多学科联合诊治模式的开展,使患者能更方便快捷地找到各科专家,缩短了看病的周期,节省了医疗费用,提供24h新生儿外科转、会诊已覆盖北京,并延展到津冀,给孕产妇带来极大方便,使患儿得到迅速、合理、有效治疗。首都儿科研究所连续举办7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及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会,经验向全国推广到30多个省市200余家医院上万名医生,大大提高了基层产、儿科对高危患儿的识别能力,保障了众多患儿的及时救治,为CDH等严重结构畸形的诊疗开创了新局面,使近200万新生儿的健康得到了保障,搭建起产科和儿科之间的桥梁。医院组织各相关科室骨干至西藏、内蒙、贵州、甘肃等边远地区协作单位进行先天畸形筛查诊治工作。诊断膈疝等先天畸形2075例,诊断评估成功率98%,全国治疗重症CDH等严重先天出生缺陷1080例,手术存活率86-100%。研究成果19次在IFMSS、IPEG等国际学术大会宣读,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近年来,有更多像新生儿膈疝这样的危重患儿有机会得到救治并健康地长大,先进的医疗理念也在越来越多的儿科、产科医务工作者和百姓中获得传播和普及。

更多相关推荐
2020-05-26
s:7401:"2020年5月18日,泌尿联合支部在科研楼600会议室举办了“春天的故事”抗击新冠疫情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刘中勋,党办主任冯玉香,护理部主任杨...
2020-05-23
米荣委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内科副主任米荣精心准备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交的提案,其中之一就是《关于成立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议》。“生...
2020-05-12
s:2501:"2020年5月12日,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12日上午,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同志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调研慰问,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华,市医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