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儿童常用口服药物剂型分类
时间:2019-02-21

儿童常用口服药物剂型分类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何晓金

首先讲述个引人注意的案件。这个事件在央视纪录片《见证》之“药案寻踪”节目中被报导过。

这位小宝宝才18个月大因感冒发烧,去医院就诊,医生给孩子配的药中有“娃娃宁泡腾片”,回家后,妈妈从标明“口服”的“泡腾片”盒子里拿出一粒直径约6毫米的药丸,塞进宝宝嘴巴,并用奶瓶喂水给孩子吞服。

仅10多秒钟后,孩子便出显现抖动、咳嗽,嘴边发紫的状况,家长拍背、催吐等方法试过后,症状还是没得到解决,随后被送进抢救室手术。不幸的是,宝宝最终因脑部缺氧时间过长,抢救无效死亡。

实际上,泡腾片里面有两种成分:固态有机酸及碳酸盐/碳酸氢盐,当泡腾片接触到水以后,它们便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冒出泡泡。

泡腾片在使用时需要发在温水中充分溶解,待药片在水中完全溶解消失后才可以给孩子服用。如果将未完全溶解的药片误吸入气道,药片在气道内会发生崩裂,并诱发强烈的气道痉挛,进而导致缺氧,很可能诱发生命危险。所以泡腾片切记千万不能直接吞服!

可见,药物的正确使用关乎患儿的生命安全,而且只有正确服用才会充分发挥药效。尤其小孩服药不同于成年人,吞咽能力差,又不懂得表达,给孩子喂药是每一位家长必须掌握的技能。市面上的药物种类繁多,剂型也多种多样。儿童常用的剂型有哪些,不同剂型如何正确服用呢?

儿童常用剂型分为注射剂、口服剂、灌肠剂、吸入剂、透皮贴剂、栓剂等。口服剂又细分为颗粒剂、干混悬剂、片剂、泡腾剂、缓释片剂等。今天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口服制剂。

颗粒剂是儿科使用频率最高的剂型。药物需要适量的水溶解,一般以一次顺利地喝完最为适宜。如有些口感不好的药物,可以先加少量水溶解服用,再饮用清水,减轻口腔中残留药物的不良味道。当然有些药品对调配水量有严格要求,比如口服补液盐III一袋药配250ml水,药液浓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干混悬制剂服用前也需要加用适量的水,摇匀后服用。一定不能直接吞服,因为干混悬剂一般为细小的粉末,容易呛入气管引起窒息。由于药物不稳定,放置久了容易变质,一般现用现配。但是有的干混悬剂比较特殊,比如儿童常用的克拉霉素干混悬剂需要第一次使用前,将整瓶药粉一次性配制好,每次直接服用瓶中溶液。

配置方法如下:

分两次加水。第一次加水,先将少量水倒入瓶中振摇,让药粉与水充分混合,待能看清溶液液面后,进行第二次加水,溶液液面至瓶上标注的红色刻度位置即可。

每次用前需要充分摇匀后再依照医嘱剂量抽取药液。

配好的药液需要使用很多天,所以尽量选择洁净的水冲调。

配制药品水温不要过高,配好的溶液在室温15-30度下保存14天。配置好的药液14天后未使用完应丢弃。

咀嚼片是指在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其溶化后吞服的片剂。服用时可不饮水, 在口腔内嚼碎后咽下, 药物经咀嚼后吸收好。咀嚼片口感和气味良好,深受越来越多患儿的喜爱。如小儿碳酸钙维D咀嚼片等。推荐三岁以上有咀嚼能力的儿童使用。

片剂适合年龄大有吞服能力的儿童。用温水送服,如果药物体积大或者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掰成小片或碾碎再喂给孩子。但是缓控释药物、有肠溶衣等特殊剂型,由于生产工艺不同,为了保护药物发挥特定的作用是不能掰开服用的。

胶囊剂可以掩盖药物特殊的异味,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利用率。吞咽困难的孩子可以先服用适量温水湿润喉咙。用温水送服,注意温度不要过高,避免胶囊黏在咽部或食管。一粒胶囊需要分次服用时,家长需咨询药师或医生可有其他药品替代。如必须使用时,将胶囊打开后不能直接倒入孩子口中,以免引起呛咳。

滴剂药物浓度高,服用量少,便于婴幼儿服用。含滴管的药物,使用前将应摇匀,用滴管量或注射器取合适的剂量,将滴管靠近婴儿口腔面颊处滴入,避免滴入过快引起呛咳。滴管不要触碰口腔以免造成污染。软胶囊型滴剂比如维生素AD滴剂等,将软囊滴嘴开口后,内容物滴入婴儿口中(开口方法:建议将滴嘴在开水中浸泡30秒,使胶皮融化)。有咀嚼能力的儿童也可直接嚼服胶丸。

更多相关推荐
2025-03-27
“孩子应该饭前用药还是饭后用药”,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仍然给许多家长朋友带来困扰。你们的儿科临床药师朋友,今天就带大家彻底理清“用药时间奥秘”。注意注意...
2024-12-23
孩子咽喉肿痛、吞咽困难怎么办?首都儿科研究所双金利咽颗粒在呵护咽喉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双金利咽颗粒的来源及组成双金利咽颗粒是首都儿科研究所1998年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