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特殊剂型药物的使用 (上篇)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张立
在日常咨询工作中经常会有新手爸妈咨询各种剂型药物使用问题,在这里我将一些共性问题与您做个简单的分享。医院儿童常见剂型有:口服溶液、糖浆剂、泡腾剂、混悬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特殊剂型有:乳膏剂、贴剂、栓剂、雾化剂。我们先来看看常见剂型的使用注意事项:
口服液剂(糖浆剂)
使用此类药物前先缓慢摇动瓶体,使瓶中药物混匀(特别是混悬液剂)。量取药液时视线与药液凹面保持水平,量取准确的剂量。
量取药品应使用合格的量器,由药品厂家提供的量杯或滴管就可以,以免不足量或过量。服药前先将量器上的刻度看清楚,很多服药过量的情况都是家长着急给孩子用药,没有看清刻度造成的。
一般口服液(糖浆剂)中添加了少量的较味剂或糖浆,口感较好,不建议兑水使用。如感觉过甜,可以少量加(温或凉)水,服药后可以饮水漱口。
服药后,量杯中不要残留过多的药液。
已经倒入量杯中多余的药液,不可以再倒回药瓶中,会将瓶中药物污染。
注意药品保存方式:按照说明书要求条件保存。需要强调的是糖浆剂最好不要放置于冰箱内,低温会使糖浆结晶固化,影响使用时准确量取药品。
提醒:在宝宝心情好,并且不是很饱腹的情况下给药,以免呕吐。
对于稍微懂事的孩子,尝试耐心与孩子交流,喂药时取得他的配合,清楚告诉孩子吃的是药物,以免为以后误服药物埋下隐患。
泡腾片(颗粒)
以泡腾形式使用的药物是为了增加药品的溶解度、提升服用时的口感,生物利用度高,溶液偏酸性,提高适合在酸性环境下保存药物的稳定性。
正确使用泡腾片:先将需要剂量的药片溶解在适量的温、凉水中,水量为100~150毫升为宜,待完全溶解或气泡消失后再饮用。
注意不可以让幼儿自行服用,更不可直接吞服或口含泡腾片。错误使用泡腾片导致年幼儿童死亡的情况曾经发生过。
冲调泡腾片时不可放入果汁、茶水、牛奶制品中。
泡腾片即冲即饮。比如碳酸钙泡腾颗粒配置成的溶液,放置时间过长会有颗粒析出,口感变差并影响吸收。维生素C泡腾片的溶液放置久会氧化失效。
泡腾片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变质,所以储藏时,应放置在阴凉、干燥的环境中,盖紧瓶盖,避免受热、受潮。
干混悬剂(颗粒剂)
干混悬剂(颗粒剂)是儿童治疗疾病时使用频率最多的剂型。这样的药物首先考虑它的物理化学性质不稳定,最好现用现配,尽快使用,每次只需配好单次用量的药物。
说明书中没有注明调配药物用水量的,一般以一次顺利地喝完最为适宜。如有些口感不好的药物,可以先加少量水溶解服用,再饮用清水,减轻口腔中残留药物的不良味道。当然有些药品对调配水量有严格要求,比如蒙脱石散要求1袋药配50ml水、口服补液盐III一袋药配250ml水外,药液浓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
冲调药物最好使用温或凉水,水温过高会破坏性质不稳定药物的化学结构,影响治疗。益生菌类药物要求40度以下水温冲调。
有些药物说明书中特别指出可以使用果汁或牛奶调配药物的,按说明书要求操作就可以了。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直接吞服干混悬剂,因为干混悬剂一般为细小的粉末,容易呛入气管引起窒息。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干混悬剂,我院有克拉霉素干混悬剂,是临床用药中出现配置错误最多的。需要第一次使用前,将整瓶药粉一次性配制好,每次直接服用瓶中溶液。
配置方法如下:分两次加水。第一次加水,先将少量水倒入瓶中振摇,让药粉与水充分混合,待能看清溶液液面后,进行第二次加水,溶液液面至瓶上标注的红色刻度位置即可。
每次用前需要充分摇匀后再依照医嘱剂量抽取药液。
配好的药液需要使用很多天,所以尽量选择洁净的水冲调。
配制药品水温不要过高,配好的溶液在室温15-30度下保存14天。配置好的药液14天后未使用完应丢弃。
片剂(胶囊剂)
普通片剂、分散片或胶囊剂允许掰开或研碎使用,使用方法参照颗粒剂。
分散片放入水中会迅速崩解溶化,吞服困难的宝宝先溶化再立即使用。
有些片剂(胶囊)因治疗的需要,要求药物完整地通过胃部,在肠道分解释放,或者通过特殊的制备工艺匀速缓慢的释放药物。如破坏药物完整性,会影响药物的使用,详细情况建议用前咨询药师。
最后还是建议用药前详细阅读说明书,有特殊要求的都会在说明书中体现出来。药物说明书中没有特殊强调的,一般建议使用水来配置药品,水温不可过高。有些说明书专业、难懂,可以找咨询药师,我们会为您进行专业详细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