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人民日报】两会健康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该是“国之重器”
时间:2021-03-16

“新冠以后,全世界都明白一个道理,就是一个小小的病毒引发出来疫情,造成的危害不亚于一场战争。所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应该是‘国之重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董小平主任说。

3月12日下午,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主办的2021“两会·健康策”公共卫生专场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王琳就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传染病防控等进行了探讨和建言献策。

曾光: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存在很多短板

“在新冠防控过程中,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它确实还存在着很多短板。”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谈到,包括公共卫生队伍的建设,缺乏人才及凝聚力;公共卫生体系需完善,尤其是基层的公共卫生体系,这点在我国农村发生的新冠疫情上有所体现;此外,全社会对公共卫生认知还有待提高,它并非简单易事。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

董小平呼吁,公共卫生体系的健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顶层设计,需要政府、公卫专业人员、医生及百姓的共同参与。

首先,公共卫生是多部门配合的工作,且政府指挥环节需加强。董小平在直播中分享:“这种配合,必须要通过法规将各个部门扮演的角色固化下来。”其次,相对固定的投入,对于保障公共事业至关重要。建议公共卫生投入占GDP比重可通过法规予以保障。我国在公卫方面的投入的确有所增长,但落实到人均上肯定靠后。第三,要建立一种机制,同医疗机构做到很好的融合。公共卫生离不开医院、临床医生。

此外,董小平谈到,农村疫情综合防控能力较为差,很多问题不能够及时地发现、上报、分析及汇总。而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网底”很重要。“我认为在今后的5年甚至是10年当中,这是需要着重要考虑的问题。”

“新冠疫情的防控,给我们的生命、生活、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新冠疫情也留给了我们很多宝贵经验,我们应该认真地总结,把它们有效地融入到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重树和建设当中。”董小平说。

对此,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王琳也表示,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医防融合,尤其是在医学生的教育方面,可以多增加一些公共卫生方面的内容,基层公共卫生工作中的临床医生的队伍建设也亟需加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

全面做好传染病防控 落实计划免疫

新冠的防控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等,改善了流感、肺炎、肠道传染病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但与此同时,由于计划免疫接种受到影响,一些相关疾病问题也随之出现。

“有的病毒的传染系数绝不亚于新冠,比如百白破、麻疹等。新冠的传染系数在2左右,而麻疹的可以达到10以上。也就是说计划免疫一旦放松的的话,后果可能比新冠还要严重。”王琳说。

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科主任王琳

“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计划免疫控制传染病虽有所削弱,但之后迅速补齐了短板。不过,从世界范围内看,情况远远不是这样。”曾光谈到,2020年脊灰病毒(cVDPV)攻陷了23个国家,相比2019年增加了44%;病例数共计947例脊灰病例,相比2019年增加了159%。

而接种脊灰疫苗是直接、有效的预防手段。曾光表示,我国现在逐步采用脊灰灭活疫苗(IPV)注射接种,把预防脊髓灰质炎的最后一公里走了下去。早先“糖丸”是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可造成活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脊灰防控几十年了,现在还没消灭,可以说传染病的病毒是要和人类长期共存的,因此预防接种非常必要。”

所以,在接种新冠疫苗接种的同时,也不能放松常规疫苗的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2月23日卫健委印发了《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 (2021年版) 》,也说明国家对免疫规划的重视。

“我们的免疫规划疫苗,还有些传染性比较强的疾病疫苗,都应该让孩子及时完成接种。”王琳说,接种多联多价疫苗,既可以减少接种次数,同时也利于增加疫苗接种覆盖,也有利于保障疫情常态化下的疫苗接种。

目前,我国疫苗接种分为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即一类和二类疫苗。王琳谈到,二类疫苗是在知情、同意、自愿、自费的情况下进行接种的,“虽然疫苗有分类,但传染病并不会以分类来影响孩子。”

“全面安排传染病防控,全面落实计划免疫。”曾光说,像孕妇、老年人、慢病人群、医务人员、儿童青少年等群体更应重视流感疫苗预防接种。(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任璇整理)

更多相关推荐
2025-04-01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在温暖的阳光与和煦的微风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这个充满希望与活力的季节里,不仅是花草树木在尽情生长,我们的身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成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