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儿童的营养问题备受关注,孩子们的营养健康状况,也确实面临着不小的问题和挑战。 本周《健康播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新闻发言人平台专家,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临床营养中心主任王晓燕,跟您聊聊怎么能够早期识别儿童的营养问题,对于已经存在营养问题的孩子,又该如何通过科学食养进行干预。
当前我国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及面临的挑战
当前,我国儿童及青少年营养状况面临着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双重挑战。有的儿童甚至出现既高体重又矮身材的矛盾现象。影响营养状况的因素众多,其中膳食结构失衡是关键。长期能量过剩导致肥胖,而热量或营养素不足则引发消瘦或生长迟缓。微量营养素缺乏也可能影响免疫系统、认知发展,以及为成年后慢性疾病埋下隐患。此外,喂养误区也加剧了营养问题。有的家长依赖营养补充品,忽视天然食物多样性;有些家庭偏好高糖高脂快餐,导致能量摄入超标。因此,科学的食养方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从经验喂养转向精准干预,建立筛查、监测、指导的管理体系,以保障儿童及青少年的营养健康。
“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现象并存
如何能够早期识别儿童的营养问题
我们建议采用ABCDE五维评估体系进行早期识别:
A.人体测量学评估,它是基础工具,利用身高、体重等指标,根据儿童的性别和年龄,结合生长曲线动态评估营养状况。还可以综合体质指数(BMI)以及体成分进行更精准的判断。
B.实验室检测,通过血液和尿液分析评估蛋白质代谢指标、微量营养素水平及糖脂代谢状况。例如,血红蛋白偏低表示贫血,维生素A的水平与免疫功能紧密相关。
C.临床体征观察,检查毛发质地、口腔黏膜变化、特征性皮肤病变以及肌肉骨骼异常等现象。
D.膳食模式分析,评估实际摄入量,并分析膳食结构的合理性,例如优质蛋白的占比和精制糖的摄入量。
E. 环境社会学评估,例如家庭中食物选择,喂养方式等。
家长在儿童饮食中常存在哪些误区?
如何避免?
临床常见误区主要分为三类。
误区一:盲目补充营养素。家长避免自行判断孩子营养状况或盲目听信广告。应鼓励孩子均衡摄入天然食物,如新鲜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等。每天应至少摄入12种食物,每周至少25种,确保营养均衡。如需使用补充剂时,一方面参考权威机构剂量,另一方面定期带孩子体检,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误区二:误判零食。家长因用零食奖励孩子而影响正餐食欲和形成不良饮食习惯。同时,家长应关注零食的能量密度和脂肪量,即使是果蔬干、粗粮饼干,也不应摄入过多。掌握零食的“交通灯”分类,即绿灯类食物,如生吃蔬菜,应多吃,黄灯类食物,如坚果,适量食用,红灯类食物,如糖果,尽量少吃。
误区三:片面认为喝粥养生。白米粥多为精制米,营养成分较低,长期只喝粥将造成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建议煮粥时加入肉蛋、坚果、豆类及蔬菜等食材,或搭配蛋类、奶类或肉类等高蛋白食品,确保营养均衡。
对于已存在营养问题的儿童
如何通过科学食养进行干预?
针对儿童的不同营养问题,需定制个性化方案。
生长迟缓者:应保持膳食平衡,增加瘦肉、水产品、禽类、蛋类及大豆等优质蛋白摄入,食用富含钙的奶及奶制品,并补充维生素D。
挑食偏食者:可以多替换食物种类,如杂粮替代米面,畜禽鱼蛋互换,注意蔬菜颜色与品种搭配。
超重肥胖儿童:应控制总能量摄入,选择天然新鲜食材,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合理分配三餐能量比例,配合每日至少60分钟中高强度活动。
微量营养素缺乏者:确保日常膳食满足锌、铁、维生素A、B12、叶酸、C等微量营养素需求。例如缺铁性贫血应增加红肉、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富含铁的食物,同时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