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新生儿内科护士,也是一名妈妈。
2024年1月,病房里接收了一对双胞胎患儿,因宫内窘迫提前出生,29周,体重不足1000克,我和转运医生到妇产医院把宝宝接过来的时候,没有看到妈妈,爸爸既牵挂着妈妈,有担心这对刚出生就下了病危通知书的小姐妹。
新生儿病房不允许陪住,这就让母子等待相见的日子异常难熬。看着手里的知情同意书和病情等级,同为母亲,我知道怀胎数月的辛苦和生产过程关口的凶险和艰难,但却很难体会到,在终于迎来了双胞胎降生后,得知孩子是如此的健康状况,会是怎样的伤心难过。她一心盼望着孩子顺利出生,健康长大,没想到却是在一关厮杀过后,又迎来了关关难题。
我以前认为,在医院工作久了,会让自己感知变得麻木,正所谓入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可是当我静静站在科室门口,身边人来来往往,走过这一扇门,就是两个不同的身份。我决定,在宝宝病情平稳一些后,帮助妈妈进行袋鼠式护理,让她与宝宝尽快相见。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双胞胎的情况也逐渐好了起来,她们从高流量吸氧到不需要辅助呼吸、从禁食水到鼻饲奶、从入院时的奄奄一息到如今正常进食,我见证了两个孩子的生命力量。孩子哭泣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她们的妈妈,此时此刻是否也感受到了孩子的委屈和孤独,我会替她抱抱宝宝,就像是安抚自己的孩子那样。
新生儿内科的“袋鼠式护理”,解决了不允许陪伴住院导致婴儿无法与母亲早期接触,以及母亲无法见到孩子的焦灼与忧虑。我们还把宝宝的照片制作成相册发送给母亲,缓解她的思念之情。
在妈妈第一次走进病房时,她还是哭了,哭得没有声音。我本来想和她汇报宝宝的临床数据,却一下子如鲠在喉,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想,我应该先听听她的心声,至少在此时此刻,不是我来讲述,而是先让她抱抱孩子。
她抱着宝宝,低头看着孩子的头顶,突然回头微笑着调侃道:“我还一直担心孩子戴呼吸机会让头型变难看”。我看着她的笑容,感觉到她其实有些不自信,也许是对自己的育儿不自信。我也是一名母亲,面对孩子在如此危重的病情中挺过来,如果是我第一次见到孩子,最先有的想法和情绪,是自己没能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
我告诉她:“别担心,护士们会尽量帮助宝宝矫正头型的,情况都会慢慢改善的。您很关心孩子,做得已经很棒了!这么多天见不到孩子着实不容易,您也辛苦了!孩子一定会健康平安长大的”。
她看着我,突然就不说话了。我感受到了她的错愕,把手搭在了她的肩膀上,用力握了握她瘦弱的肩头。
她哭了。
我也没有说话。
“是我没能力保护好孩子们,是我没能力给他们一个健康的身体……”她的自责像潮水一样压了过来。
我没有打断她,因为当消极情绪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像阴云密布的火山口一样,爆发也只是时间的问题,而这时候聆听是能帮助她的最好方式。
她继续说道:“我特别害怕接到医院的电话,我害怕听医生给我的通知,我也害怕去查百度资料,可是又不得不面对,我真的很害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孩子以后会不会有后遗症,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护理,万一回了家,一个没注意孩子又出事了……”
我安抚着她,想要为她寻回自信,“和宝宝有相似病情的宝宝们可是健康地走出了我们医院大门的,所以不要太过担心,身体的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护理方法,就基本不会出错,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及时就诊、复查,这就是我们能对宝宝做的。要相信医护人员,也要相信宝宝有顽强的生命力,可以吗?”她朝我点了点头,泪如雨下。
同事也走过来,向她讲授正确护理孩子的方法。医、护、患,三个人围成一圈,是那么的和谐互助,让我感受到医护患共同努力下散发出的强大力量和信心,不仅让母亲恢复了信心、积极育儿,也让我加强了对新生儿家庭的关注度。
时至今日,我印象最深刻的“感同身受”就是那一天。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超越母爱,它是一种无私、无畏的情感,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支撑着孩子们成长和前行。作为医护人员,需要倾听她们的诉说,用心去感受他们所感,了解他们的需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护理不仅是病例上的数字和诊断说明,更是心与心的交流,人与人的扶持和帮助。而叙事护理更像是一个火炉,让我们心中满是温暖。我相信,叙事护理会有更加广阔的明天,我也会向身边的同事播撒叙事护理的种子,让更多的人结出人文关怀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