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服管道疏通剂后,气管食管瘘3年,气管切开2年,放置气管支架1年”,一名病情复杂、治疗坎坷的气管食管瘘患儿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首都儿科研究所普外科寻求帮助。经过多学科会诊,呼吸内科副主任朱春梅考虑到患儿病程长,病情复杂,建议术中由呼吸内科医生先用支气管镜对气道情况进行探查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呼吸内科李光璞主治医师、樊乐乐护师携带便携式支气管镜,通过气管切管进入气道。如料想的一样,情况非常复杂,入口处便遇到了挑战,气管镜本应从气管切切管开口进入气管支架,但因支架放置时间长,已被气道挤压变形,与气管切管开口方向完全不一致。李光璞熟练、迅速、多次调试气管镜角度后,进入气管支架内,很快确定了瘘口的位置。
确定了手术的部位,下一步就要在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下完成瘘口的修补术。由于术中需要进行单肺通气,麻醉医生要将一次性封堵器通过声门进入右主支气管进行封堵。然而,患儿误服管道疏通剂后,口腔、咽喉等部位粘膜腐蚀严重,原有的形态结构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大片的瘢痕组织及严重变形、难以辨认的咽喉腔,形成完全的困难气道。尽管使用了常规喉镜、可视喉镜,仍不能完成气管插管。
时间就是生命,外科医生在手术台旁焦急的等待,家长在手术室外翘首以盼。最终,麻醉科主任潘守东和李光璞快速沟通,决定将气管插管套在气管镜外,先将气管镜送入声门后,再将气管插管顺入。气管镜在经过蜿蜒崎岖的口咽后顺利进入声门,但是气道损伤太严重,在将气管插管顺入其内时,多次尝试失败。最终,李光璞将气管镜插入部远端与气管插管对齐,同时持有气管镜及气管插管,将两者一起经声门送入气管中。一次性封堵器在气管镜的引导下顺利到达右主支气管,单肺通气终于建立!接力棒交给普外科冯翠竹主任医生和李响主治医师,开始了下一步复杂的气管瘘修补手术,经过9个小时的奋战,手术顺利完成。
可弯曲支气管镜常用于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塑形性支气管炎清理痰栓、支气管异物取出、不明原因咳喘疾病的病因寻找。随着儿童疑难复杂病例的增多,可弯曲支气管镜在普通外科、胸部肿瘤外科、麻醉科的应用愈加频繁。例如在普通外科气管食管瘘修补术中,应用气管镜可确定气管食管瘘的准确位置,术中引导置入导丝精准定位食管瘘口,可缩短手术时间1小时左右。在胸部及肿瘤外科开展的纵隔占位性疾病手术中,可通过气管镜评估有无肺部浸润以确定手术范围,部分肺部肿瘤切除术后定期完善气管镜,可以评估是否复发等。
呼吸内科在保证周一至周五每日15-20例常规支气管镜检查治疗、介入治疗的基础上,另外安排医护人员到手术室行床旁气管镜检查,尽最大努力保障兄弟科室手术顺利进行。自年初至今,已为普通外科、新生儿内科、神经内科、胸部及肿瘤外科进行床旁气管镜30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