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让罕见病儿不再缺医少药
时间:2019-02-22 科室:血液内科

罕见病,相对于“常见病”而言,又称“孤儿病”,世界卫生组织把发病率在0.65‰~1‰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病。我国人口众多,总患病数量并不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罕见病患者数量已达2000多万。更可怕的是,由于遗传复杂性,很多健康夫妇也可能生下罕见病的孩子,正如专家们所言:“只要人类繁衍,就会有罕见病发生,罕见病与每个人息息相关。”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生命时报》记者采访了首都儿科研究所多位专家,为大家讲述罕见病的故事。

辗转多科,诊断困难

春节假期时,来自安徽的王裕(化名)一家来北京旅游,特地到首都儿科研究所看望了血液科的大夫们。王裕今年7岁,他比其他男孩看起来更快乐,他对所有人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王裕是从一个名叫‘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罕见病中死里逃生的孩子。”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内科主任刘嵘说,这种病的发病率仅为百万分之一到二,除了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数目减少,还伴有皮肤、神经、心脏、消化、泌尿等系统的病变,婴儿和儿童期均可发病,1岁内死亡率极高。2012年,刚出生的王裕与健康婴儿并无差别,厄运开始于4岁。他经常发烧,隔几周就会反复;虽然牙齿还在萌发阶段,但龋齿已非常严重,甚至不得不拔了两颗牙;湿疹等皮肤感染也接踵而来……几乎每个月家人都得带他去医院住几天。直到他遇到一次重症肺炎,呼吸系统衰竭,出现了休克。当地医院见病情复杂,便推荐到了儿研所救治。“了解病史后,我们怀疑是先天性中粒细胞减少症,但确诊耗时长,孩子肺部感染太严重,面临生命危险,就先让孩子在外科切除了部分病灶的肺叶。”刘嵘说。但孩子病情危重,已不能通过积极抗感染、支持治疗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获益,最后只能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幸运的是,王裕没出现移植并发症,目前已能上学和运动。

在刘嵘看来,王裕的经历是所有罕见病患者的缩影,“确诊难”是罕见病治疗面临的难题。“由于患病个例少,罕见病本身又非常复杂,缺乏专业医疗团队、先进生化和遗传学诊断手段的支撑,一些医院的医生很难识别罕见病。”刘嵘说,罕见病大多源于基因突变,有2000多种罕见病找到了致病基因,可通过基因检测诊断,但还有五六千种罕见病可能是由多个不同基因突变引起,有的致病基因还未被人类所认识,只能靠经验诊断。数据显示,一个罕见病患者平均要看5~10个医生,15%的罕见病确诊时间平均需要5年。

误区重重,耽误治疗

世界上目前已知的罕见病有六七千种,常见的有“出血不止”的血友病、“见不得光”的白化病、“浑身疼痛难忍”的法布瑞病、“全身软趴趴”的成骨不全症、“不能好好吃饭”的苯丙酮尿症等,由于发病机制复杂,大多罕见病都会涉及到全身上下各个系统和器官,总体死亡率达30%,儿童时期出现的罕见病尤为严重。因此,很多患者便有了“罕见病就是判死刑、没法治”的认知。

首都儿科研究所神经内科主任陈倩说:“临床中,总会遇到一些家长得知孩子患了罕见病,便直接放弃治疗或迟迟不进行确诊。这个问题虽不能完全从伦理角度苛责大人,但需要让大家了解,罕见病不是绝症,可以治。”

关于罕见病的具体发病机制,人类还尚未完全揭开,每种罕见病的病因和表现都有其特异性,有的造成脏器和智力不可逆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但也有的对身体无明显伤害,也不影响生活质量,例如,多指(趾)症。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该知道,大部分罕见病可通过对症治疗、药物手术治疗、干细胞移植等,有效延缓或终止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命质量,将原本的寿命大大延长。例如,苯丙酮尿症在新生儿筛查中早期发现并有效干预,完全有机会避免智力损伤。

孤儿药“一药难求”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称为“孤儿药”。可对于患者来说,这种“救命药”太少了。

首都儿科研究所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说,孤儿药在种类和剂量方面都亟待丰富和调整。仅在内分泌领域的罕见病治疗中,二氮嗪、氟氢可的松片、胰高血糖素、十一酸睾酮、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常需的孤儿药在国内一直短缺,有的药虽在国内上市了,却没有合理剂型,具体治疗面临不便。很多患者冒着风险在国外海淘药物,更是风险重重。

以氟氢可的松片为例,它是治疗罕见病“21-羟化酶缺乏症”不可或的缺激素类药物。这种酶的缺乏导致患者体内无法正常合成肾上腺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多数患者新生儿时期就会发病,轻症表现为拒奶、呕吐、腹泻、乏力,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出现肾上腺危象,导致昏迷,甚至死亡。说氟氢可的松片是“续命药”一点也不为过,但该药在国内一直没有上市。

“一些患者查到该药资料后向我求药,还有些患者在微博、朋友圈发出求助信息,但国内真的无药可用。”陈晓波说,这种病的发病率为1/10000~1/20000,在儿研所每年都有70例左右的患者,他们都需要这种药。

对抗罕见病,重视“三级预防”

国家对罕见病的关注度正在日益提升。2018年6月发布的第一份国家版《罕见病目录》,121种罕见病位列其中,有40多种已经有批准上市的治疗药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也表示将建立全国罕见病诊疗网络,300多家医院被纳入其中,通过相对集中诊疗和双向转诊等方式来解决很多医院诊断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推进补助、救助项目和精准治疗研究等工作。为减轻罕见病患者用药负担,从今年3月1日起,对首批21个罕见病药品和4个原料药,参照抗癌药对进口环节减按3%征收增值税,国内环节可选择按3%简易办法计征增值税。

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分子诊断技术、基因测序技术及组学技术的进步,很多不被认识和发现的罕见病被诊断出来,很多无法治疗的罕见病有了更先进的治疗手段,尤其是不少针对罕见病的替代性药物被研发出来,可有效降低甚至消除疾病对身体的伤害。专家们充满信心地表示,虽然罕见病多为遗传性,无法完全预防,但我们仍然可以尽可能去避免生出罕见病患儿,最基本的是重视“三级预防”:

第一级:产前筛查,包括优生四项和染色体检查等,可以基于胎儿形态、孕期生化指标等做初步筛查,排除部分先天畸形。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如果家族中有某种罕见病患者,常见的是之前生育的孩子患有某种罕见病,此时要进行遗传咨询,及早判断下一胎是否存在患病风险。

第二级:做好孕检,即怀孕期间的产前预防。从怀孕两个月到六个月期间,都可以检测血友病、肌营养不良、白化病等罕见病。

第三级:婴儿出生后,抽的第一滴血可以筛查苯丙酮尿症、21-羟化酶缺乏症等罕见病,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此外,一些环境因素也会诱发罕见病,例如强电离辐射、有害化学物质等,因此,孕期应尽量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

更多相关推荐
2024-05-14
5月8日下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内科护理团队来到雅宝里社区,走访血液内科出院患儿,将优质爱心护理服务送到患儿家中。参加血液内科家访的三位护理人员分别是,血液内...
2024-02-05
龙年春节来临之际,2月2日农历腊月二十三,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内科党支部举办了一场温馨而有意义的喜迎龙年、共度佳节的迎春送福主题党日活动。 在这个充满喜庆的时刻...
2023-01-28
在春节这个阖家欢乐的幸福时刻,首都儿科研究所血液内科病房里,医务工作者还在兢兢业业地悉心守护着患儿的健康。从除夕到大年初六,病房收治病患31人次,初四日间病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