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BRTV医者】有的孩子用尽全力,只为来到这个世界
时间:2023-09-21 科室:普通(新生儿)外科

from clipboard

马立霜

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外科首席专家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我的妈妈心疼她的孩子

我也心疼我的孩子” 

莎莎怀孕时的一次孕检,B超室突然涌进了很多大夫,他们围看着屏幕,谨慎地询问莎莎“你之前没有检查过吗?”一句话,莎莎就听出了不对劲。当天B超显示,莎莎腹中胎儿异于常人,颈部长有巨大瘤体。

莎莎的声音明显带了哭腔,“我还能留下这孩子吗?”

五个月后,莎莎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产科病房。《医者》团队进入拍摄时,正赶上莎莎与母亲视频通话。接通后,莎莎还没顾上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母亲就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自从决定把孩子生下来,莎莎一天就不知道要哭上几回。挂了电话,她对我们说,“我的妈妈心疼她的孩子,我也心疼我的孩子。”

实际上,随着腹中胎儿的生长,瘤体也已经迅速增大,压迫到食管、气管。而莎莎一旦生产,新生儿就必须尽快手术摘除肿瘤。届时,孩子将被即刻转运至另一个改写她命运的地方——首都儿科研究所。

 新生儿结构性缺陷 

在首都儿科研究所新生儿外科的ICU里,我们见到了马立霜主任,她正笑意盈盈地为一名患儿擦拭身体,嘴里不断夸着,“我们的小勇士”。住在这里的宝宝,大多患有出生缺陷。他们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被紧急送到ICU进行抢救,继而接受手术。很多父母大为不解更无法相信,怎么连新生命的诞生,也有死神的一席之地?而马立霜在这个“生死场”,一守,就是36年。

在我国,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患儿约90万例,发病率为5.6%。因一半以上孩子病情严重需要手术治疗,能否来到这个世界,他们小小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膈疝宝贝” 

《医者》团队遇到的第二位产妇叫小雪,怀孕十七周时的她被查出胎儿患有恶疾——死亡率超过70%的先天性膈疝。

什么是膈疝?人体实际上有两个大的体腔,上面是胸腔,下面是腹腔。将胸腔、腹腔分开的一层肌肉,被称作膈肌。打个比方,如果腹腔是楼下,胸腔是楼上,那么膈肌就是天花板。一般来说,婴儿在8到10周就会形成膈肌。所谓膈肌缺陷,就是指这层肌肉没有长好,“天花板”上破了一个“洞”,这个“洞”即被称作“疝”。由此,患儿腹部的肠管会挤进胸腔,占据心脏和肺的位置,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的风险。

中国对新生儿膈疝治疗起步较晚。30年前,有些孩子一出生就窒息死亡了,但医生却根本不知道是什么病。直到产前诊断技术提高,膈疝这一病症才被识别出来。但即便如此,被诊断为膈疝的宝宝,超过一半遭遇引产。而即便父母没有忍心放手,真的出生之后,又有超过一半的宝宝因窒息离世,没有等到手术的机会。

生还是不生,最艰难的抉择

一旦在网络上搜索“膈疝”二字,大家就会发现,位居前列的,便是“膈疝胎儿能要吗”几个大字。诸多患儿父母,在治与不治、生与不生之间反复挣扎。而这一抉择,若附加在那些高龄父母身上,挣扎便立刻演化为无法忍受的煎熬。

小雪腹中的“膈疝宝宝”,就是在她38岁历经两次流产才努力怀上的孩子。她坦言“从B超室出来都崩溃了,所有大夫都不建议要,那种心情真是受不了。”

越早被查出,意味着病情越严重。17周的胎儿,胃泡和部分肠管已渗入到胸腔,这使得宝贝的心脏被挤出了原来的位置,整个左肺也被挤得几乎“消失”。小雪和丈夫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胎儿体内的脏器还能完整归位吗?他将来要如何活下去呢?

夫妻间显然对是否留下这个孩子有过激烈的争吵,首先想放弃的是小雪。天津所有大医院都去了,大家都不建议要,小雪开始灰心了,她甚至觉得,快40的年纪如果不要这个孩子了,以后就都不想要了。

但在谈及是否要放弃时,小雪丈夫的情绪激动得无法控制。他直言非常不认同,甚至想到,如果将来看到别人的孩子也是膈疝,但是治好了,那么自己将因为“轻易放弃”这个决定而后悔终生。

最痛的,是无法让孩子完整无缺地来到这个世界,但更揪心的,是孩子一旦出生,就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正如马立霜见到小雪夫妻时所说的“往最好的方向努力,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

42天的母亲

马立霜与新生儿先天性膈疝,已经打了30年的“交道”。很难看出,这位精力充沛,勇往直前的外科女医生,今年已经60岁了。

马立霜的老师叶蓁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新生儿外科病房。而马立霜自大学毕业,第一志愿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儿科。因当时技术与医疗手段种种限制,残酷的现实曾撕扯着这位年轻外科医生的心。但最终,马立霜明白了,数字背后的意义不仅仅关乎生死。

她对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那段时间,连续三个孩子的救治都没有成功,我自己的心都凉了。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会儿是11月,我在外地开会,天气挺阴冷的,心情特别不好。就在这时,来了一个微信,说实话那个微信看得我泪流满面。”

那是一位妈妈发来的微信。她的孩子已经走了十几天,文字里这样写道,“马主任,非常抱歉,孩子走了,这几天心情特别不好,也很难受。现在我已经基本平复了,特别想跟您说的是,非常感谢您,让我做了42天的母亲。”

孩子需要机会,大人同样需要机会。

这条微信被马立霜珍藏到现在,也成为她日后行动的动力源泉。

“有些孕妇被建议放弃孩子,她们不甘心,来到这间诊室决定生下孩子的妈妈们通常会问我,我们能做什么?我说你能做的就是要坚强乐观。你既然决定要这个宝宝,就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顾好,后续才能照顾好你的宝宝。他也能感受到你的这份坚强。”

托起生的希望 两院联手救治

2023年7月16日,小雪被推进手术室,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医生早已齐聚一堂,准备着迎接宝贝的来临。      

在宝贝娩出的一瞬间,在场医生都沉默了,和预期的一样,孩子出来后没有哭声,这意味着患儿的肺功能很差,没有办法自主呼吸。即便已经插管,高频呼吸机也只能将患儿的血氧浓度维持在40%左右,马立霜团队立刻对孩子进行转运,实施抢救措施。

入院后,宝贝的第一次超声,再次证实了病情危重。更令马立霜担忧的是,患儿出现严重肺动脉高压,如果不能缓解则无法耐受手术。接下来,他需要在保温箱内坚持24个小时,只有身体的各项指标趋于平稳,才能达到手术要求。除了必备的生命支持仪器和药物,刚来到这个世界就离开父母身边的小小生命,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了。

7月18日上午,出生24小时的宝贝终于达到手术要求。他离开新生儿ICU,在大家的护送下前往手术室。仅有5.4斤重的他,即将迎来人生中第一场“大考”。

今天这场手术,马立霜决定放弃开刀,而是使用难度巨大、但对孩子打击最小的腔镜手术方式。而随着探头进入宝贝的胸腔,马立霜发现,膈肌的缺损比她想象中还要严重。

马立霜开始着手将错位的器官一一还原。首先是小肠、结肠,胃,然后是脾脏,而她仅凭借着一个5毫米直径的视镜显露视野,靠两把直径3毫米的器械完成缝合等所有操作。难度可想而知。

近一个小时后,在马立霜的精细操作下,宝贝的脏器回到了原本的位置,并且生命体征维持在稳定状态。但她紧接着就要进行第二步,修补膈肌。患儿的膈肌仅有内侧约5毫米宽的组织,其余全部缺损,马立霜需要使用人工补片进行再造。手术难度再次提升。

马立霜非常清楚,不仅是大人,宝贝更是在咬牙坚持,他小小的身体一出生,就要耐受如此巨大的手术。他在拼命活下去!

整整六个小时,膈疝终于修补完毕,患儿的心脏回归正位,原本被挤压的肺也开始膨胀开来。在马立霜、其他医生和宝贝的共同努力下,生死大关,闯过去了。

在我国,出生率预计今年将跌破800万。而每年因先天性结构缺陷被引产的新生儿则达到20万。马立霜在思考,想要留下这20万个孩子,仅靠新生儿科做不到,他们必须联合产科。2014年开始,在马立霜的前后奔走下,链接产科与儿科的一体化模式出现了。她希望在北京每一张产床上出生的新生儿,一旦发现出生缺陷问题,都能够快速地找到像他们这样专业的团队去进行救治。勇敢生下孩子的家长应被告知,医者不会放弃这些孩子,而60岁的她仍在为此而努力。

更多相关推荐
2024-04-01
说出来,你可能有点不信:睡眠障碍也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不久前,首都儿科研究所呼吸内科成立睡眠医学中心,这是全国为数不多、能为儿童提供睡眠监测的诊疗中心...
2024-03-13
脊髓拴系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说脊髓拴系诊断难?脊髓拴系会产生哪些严重的后果?松解术是如何治疗脊髓拴系的?欲知答案,敬请关注中国网《中国名医》直播节目。首都儿科...
2024-03-11
宝宝患湿疹有哪些典型症状?湿疹和痱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婴幼儿湿疹可以根治吗?婴幼儿湿疹高发的原因有哪些?欲知答案,敬请关注中国网《中国名医》直播节目。首都儿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