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你们是最可爱的人】放射科:无悔信念舍小家坚守抗疫第一线
时间:2022-12-23 文:孟念、池杨

from clipboard


“主任,让我上,我是党员。”2020年初,接到第一批高风险患儿CT筛查工作时,他们这样说。

“主任,让我上,我是党员。”2022年底,北京疫情高峰医护减员严重时,他们也这样说。

首都儿科研究所放射科在三年疫情防控工作中,勇斗风险、无惧考验、敢于担当,全科一盘棋,同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出色完成了所院交给的各项任务。每一名同志都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每一名党员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他们带着无悔信念舍小家坚守抗疫一线,成为最美逆行者。

抗疫前线的“先遣队”

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悄然打响时,我所还没有方舱CT,高风险患儿筛查只能到地下一层CT2室。科室主任袁新宇带领孙海林、闫淯淳、仪晓立、马帅等党员穿上猴服冲在前。正是这坚守初心的共产党员们,诠释着党旗下宣誓的铮铮誓言,让党徽在疫情防控一线闪耀。

随着发热楼的建成,发热门诊有了专门的筛查CT,科室紧急调派中坚力量成立了一支由孙晶然、牛振晖、王占勇、辛子薇、孟念、张春阳、赵妍7名同志组成的“先遣队”。大家认真学习穿脱防护服的标准流程,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三年中,保证发热筛查CT24小时随叫随到。

from clipboard

外派支援的“生力军”

“感谢你们这段时间的精心照顾,防疫工作很辛苦,希望你们在工作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愿你们大家都健康平安,谢谢!”2022年4月,即将结束隔离酒店支援工作的闫淯淳意外地收到这样一张纸条,随后,其他4名队员也将收到的小纸条汇总在一起,数一数竟然有近20张。“一个多月的支援工作,在我们看来很平常,每天给隔离人员进行体温监测、电话问诊、健康咨询,但没想到收获了这么多的温暖和感动”,闫淯淳说道。

from clipboard

据统计,放射科先后派出了医生、护士、技师支援核酸采集工作20余次;孟念在大年初四接到通知奔赴北京地坛医院,出色完成了方舱CT的工作任务;王昌志圆满完成了支援平谷区、朝阳区的流调工作。

from clipboard

非常时期的“AB岗”

2022年,社区封控管控升级,很多同事无法到岗上班。孙雪峰和任玉旺、陶然、周文轩、张蕊提前收到小区临时管控的消息,为了不耽误工作,当天就带着几件随身衣物赶回医院。科室副主任孙雪峰及时向院里申领了四张行军床,阅片室和值班室也成为临时的“男女生宿舍”,大家笑称“我们成了睡在上下铺的兄弟”,科室里几乎所有人都重温了一遍“大学集体生活”。

放射科技术组共有18名技师,日常分配在核磁、CT、DR照相3个小组。考虑到小区管控的不可预知性,为了保证重点岗位的运行,保证每天夜班百余名患儿的检查不受影响,技术组组长许书聪提出,打破小组专业界限,所有技师实行AB岗。这个提议得到了科室主任的大力支持,随后,技师们利用休息时间,通过线上知识分享、线下实操练习,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其他小组的操作规程,保证每个小组人员可以随时抽调。此外,还增设了备班岗位,以保证班次的准确落实。

from clipboard

共同战斗的“夫妻档”

放射科是一个年轻的团队,科室人员年龄平均40岁,每个人肩负着照顾年幼孩子和年迈父母的重任。其中有两对“夫妻档”,赵妍和王占勇、辛子薇和张春阳都是CT组的技术员,他们同在一个部门工作,并不是令人羡慕的“比翼双飞”,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照顾好家庭,因此只能将班次调整开,这种“聚少离多”的日子在疫情发生后就更多了。

赵妍表示,每天到岗后的10分钟交接班,就是两个人少有的“线下交流”时间,完成仪器和病人交接后,匆忙交待几句,“孩子还有点发烧,记得测体温,按时喂药”“知道了,我泡了罗汉果,放在值班室了,你记得喝”“行了,你快回去吧,孩子一人在家呢”。北京疫情严重后,担心老人被感染,赵妍没有和父母同住,所以白夜交接班时只能让孩子自己在家,“女儿6岁了,总说自己是女汉子,不用我担心,但当妈妈的,怎么可能真正做到呢?”

from clipboard

科室里的“战友情”

近日,随着高热惊厥患儿的增多,放射科CT室门口站满了等候检查的患儿和家长。儿童与成人不同,做检查时容易哭闹、不配合,一部分患儿需要适当给予镇静剂,如此一来,检查花费的时间就要翻倍。每一名当班技师、护士都会耐心地向家长讲解镇静药的使用方法和检查须知,争取让患儿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查,在减少家长等候的同时,也保证不给下个班次滞留病人。孟念说:“我心疼生病的孩子和家长,也心疼我的同事们,自己能多干一点,同事就能轻松一点”。

闫淯淳是一名老党员,近几日,科室同事先后“阳了”居家隔离,他毫无怨言的连续替了8个班次。12月21日的夜班,他发着低烧、输着液为患儿进行数码检查。患儿因为疼痛哭泣不止,家长安慰孩子说:“你看,医生叔叔输着液还在为你检查,很辛苦,你要谢谢叔叔,要坚强一点”,孩子停止了啜泣,还向闫淯淳竖起了大拇指。


更多相关推荐
2023-02-21
肖凌,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营养研究中心医师,作为一名90后的年轻医生,肖凌时刻牢记希波克拉底誓言,把病人的健康时刻放在第一位。2021年7月成立的儿童营养研究中心...
2023-02-16
刘戈,首都儿科研究所人力资源处经济师,作为一名年轻党员,他立足本职岗位,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疫情防控工作助力,为所院建设一支高...
2023-02-15
侯冬青,儿童健康大数据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作为一个在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岗位默默工作了20余年的公卫人,“公行天下,卫戍健康”是她当年选择妇幼卫生专业时牢记于心的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