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朝阳区疫情吃紧,首都儿科研究所核酸专班的任务变得繁重起来,为了能在早期病毒载量很低的情况下也能捕捉到“阳性”,病毒学研究室主任赵林清经过与核心小组几番讨论,决定更换灵敏度更高的试剂。
11月26日,核酸专班的成员、病毒学研究室副研究员孙宇刚刚经历了一夜的鏖战下夜班,但她并没有迈出回家的脚步。她在核酸专班组里负责质量控制,今天是新的检测试剂送过来的日子,她需要做性能验证,对参数进行调试,同时进行结果判定,实验室里的几台机器都在工作着,孙宇需要趁着间隙见缝插针地进行协调测试,下午2点,终于结束了性能验证。
11月27日,孙宇的休息日,但她还是一大早地来到了工作岗位,对昨天测定好的试剂进行临床样本验证,她分别用新旧两个试剂盒进行平行测试,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测试方案结果也出来了。与此同时,专班成员、病毒学研究室研究员朱汝南立即将新的试剂配置方案、核酸上样量的配置标准形成文字重新打印出来分发到每名成员,还贴在醒目的地方。
11月28日,新试剂开始分批次使用。大家都在各自的战场上忙碌着,或者在一区配液、准备试剂……或者在二区低头加样、核酸提取、扩增……或者在三区记录实验结果,查看仪器扩增曲线……
11月29日,新试剂已经开始全面投入使用,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即将由“10混1”变成“5混1”的情况,样本量加大了,但是现有的6台机器已经满负荷运转,核酸专班亟需设备。
11月30日,主管科研的副所长袁静在统计了各个科室的仪器设备的情况后,紧急从细菌学研究室、实验中心、病毒学研究室调配了3台机器,以助核酸专班一臂之力。
12月1日,在生物安全柜工作的轰鸣声中,在传递窗无数次的开合中,经过各个科室齐心协力,紧急调配的仪器设备全都到位了。
12月2日,核酸样本从“5混1”变成“单人单管”,样本量骤增了4倍。与此同时,新到位的仪器设备尚需要调试、校准,为了让病毒检测更加精准、数据更加可靠,为新型冠状病毒确诊提供精准计量支撑,下夜班的孙宇和赵林清再次担任了调试仪器这个重任。本应休息的52岁的朱汝南则穿上防护服和同事一起进入了二区,从早晨8点一直干到了下午2点。
“核酸专班是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最近的样本量激增,同时阳性样本的检出量也在显著增加。每出现一个阳性结果,我们都需要用双试剂进行复核,一定要做到报告准确。从始至终,所有人都将精准检测放在首位。”赵林清说,“为保障核酸检测工作顺利高效、有序的进行,我们的每一位同事都在加班连轴转,24小时‘火力全开’,只有早一点儿得出结果,才能更好地为下一步疫情防控提供有用的参考,才能真正确保大家的健康和安全。我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大家都毫无怨言,共同进退,因为这就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