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中枢器官之一,因此相对于其他部位的手术,心脏手术风险性更高。由于儿童无法精确表达,而心脏手术又有病情变化快、因脏器发育不完善对手术打击耐受性差的特点,更加需要心脏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体外循环等多学科、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和治疗,才能保证患儿的快速康复。
从2021年开始,首都儿科研究所心脏外科团队基于提升医疗质量、完善医疗服务的理念,逐步探索儿童心脏手术的“多学科团队精细化管理模式”,至今已经帮助百余名心脏手术儿童实现了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及死亡风险、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费用的目标。
四个团队无缝沟通确保手术顺利开展
每天,“首儿心脏手术工作群”里都会发送手术患儿的超声报告、胸片、血液检查结果以及一些特殊情况,供麻醉医生参考。如果是危重手术,麻醉医生则要参与术前讨论。手术中,外科医生与麻醉医生还会对针对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全方位的无缝沟通,能有效避免患儿术中全身麻醉时由于血流动力学变化出现意外情况”,心脏外科主任张辉说道。
心脏外科副主任魏丹负责监护室的工作,她说:“麻醉方案会影响术后患儿的清醒程度和恢复进程,这关系到监护处理病情的方案。术中如果麻醉程度较深,患儿术后清醒时间会延长,如果麻醉程度较浅,术后清醒时间会缩短,并可能产生疼痛反应,造成心率快、血压高,监护的治疗策略就要有所不同”。为此,监护室建立了一套完整、清晰的交接班流程,内容包括具体麻醉镇痛镇静方案、术中心率血压等情况、是否应用伤口神经阻滞等,使监护医生能在最短时间内分析判断病情变化的原因,尽早给予患儿正确的处理。
大部分心脏外科手术需要在体外循环的支持下完成,因此,心脏外科医生和体外循环医生必须紧密配合,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完成。即使在手术后,主刀医生也需要把转机后患儿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体外循环医生,双方还会针对术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不断改进。
多举措保障患儿舒适度过围术期
在监护室,每名术后患儿都是“特级护理”,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每小时记录一次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中心静脉压、入量、尿量,这些工作极具精准性,要求医生护士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和高度的责任心。重症超声及微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设备的使用,可以随时对患儿的循环状态进行精准监测与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加快了患儿康复进程。
开胸手术的患儿需要应用有创管路、监测设备及通路,在放置和拔除引流管等有创操作时,会使患儿受到创伤和应激刺激,因此,良好的镇痛镇静对于患儿能否平稳渡过围术期至关重要。心脏外科开展“精准化镇痛镇静”相关研究,结合儿科特点,采用多种药物、多种给药方式进行联合镇痛。同时逐步规范了术后镇痛镇静流程,术后72小时对患儿进行镇痛镇静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调整药物剂量,既达到了良好效果,又避免了药物不良反应,使患儿更加安全、舒适的度过围术期。
先心病患儿合并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高达约56%,术后积极合理的营养管理对维持患儿营养状态非常重要。心脏外科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与临床实践,目前已经探索出患儿手术当日早期启动肠内营养,减少肠外营养的使用,可以使其更早的建立起正常肠道功能,促进肠道康复,能够在围术期较为稳定的维持一个良好的营养状态。
此外,针对合并肺部感染、痰多、肺实变、肺不张的先心病患儿,心脏外科创新开展了先心病术后俯卧位通气治疗,结合肺部超声监测,使得此类患儿的肺部病变能够加速康复,缩短了监护室的住院治疗时间。针对新生儿血容量少的情况,医护人员查阅文献、在医院率先应用了密闭式采血装置进行抽血,同时精简抽血项目及次数,实现了减少丢失血量的目标,使术后贫血发生率明显下降。
多学科团队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使心脏手术患儿在监护室的住院时间由原来的平均4天缩短至2天,减轻了患儿痛苦,降低了住院费用,不仅提高了医疗护理管理质量,也提升了患儿和家长的就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