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袁静
职务、职称:
科研第四支部党支部书记,细菌学研究室主任
介绍:

袁静,女,汉族,1970 年3 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员,医学博士。现任科研第四支部党支部书记,细菌学研究室主任,首都儿科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袁静同志2007 年5 月特招入伍,承担着军队传染病控制中心主任、应急分析实验室细菌检测组组长工作,以第一负责人主持了“中- 德”国际合作项目、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并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十二五” 、“十三五”国家重大传染病专项等科研项目。申请发明专利35 项,授权8 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外生物化学界最著名杂志CellMetabolism、JBC、Cellular Microbiology、JPR、Proteomics、CID 等国外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50 余篇,影响因子132.5,编写和参编出版著作11 本。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三类),获得了军队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华预防医学会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常务编委等任职,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硕士生导师。

2019 年转业至首都儿科研究所。转业以来,她将政治作为根本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敢于责任担当,对重大问题和关键时刻,均表现出较高的政治敏锐性和和立场坚定性,牢牢把握各项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在所党委指导下,带领支部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在新冠疫情这一特殊时期,带领团队在抗击新冠疫情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在各个方面都发挥了一名模范共产党员的作用。

2020 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她放弃春节假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团队争分夺秒,克服各种困难,利用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RT-LAMP)和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AA),研究开发了新型冠状病毒快速核酸检测方法,与其他单位合作获得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和北京市科委项目,相关成果已申请专利,并在国际著名期刊Clin Microbiol Infect 和Anal Chem 上发表了相关文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快速检测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作为首都儿科研究所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本职岗位上给其他人树立了榜样。同年2 月,在所党委号召的支援小汤山定点医院工作中,她率先报名参加医疗队伍,准备投入新冠病毒的检测工作。虽然因为其他原因最终未能参加,但利用过去在解放军疾控中心应对疫情的工作经验,协助单位相关部门制定了疫情防控具体措施,优化工作流程,做好医院的自身防控工作,尽心尽责地为单位的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外,袁静同志及其团队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存在于人体肠道内的高产乙醇肺炎克雷伯菌(HiAlc Kpn)可以产生大量酒精,是细菌性自酿酒综合征和NAFLD 的主要病因。他们研究揭示了部分NAFLD 患者是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内源性酒精分泌过量所引起的,这一原创性研究成果对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有着比较重大的意义,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Cell Metablism 上,并入围了当年Cell Press 期刊国内十大最具影响力文章。申请人带领团队未来研究计划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在诊断新方法和治疗新理念等方面做出重要尝试,目前在国内属于首创。目前团队致力于通过对肠道菌群诱发NAFLD 致病机制及诊疗策略的研究具有可行性,对NAFLD 病因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为疾病诊疗策略提供新思路,解决了目前诊断依据不足以及治疗等问题。申请人袁静同志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一直保持着对真理谦卑的态度,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追求,在所属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突出贡献。首都儿科研究所注重医疗、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袁静同志来到单位后,在科研和临床之间起到了良好的纽带作用。她带领团队扎实做好平台建设和积累工作,帮助临床医生从临床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然后把临床问题带到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她带领团队建立了包括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单细胞测序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培养组学七大技术平台,带动了首都儿科研究所科研和临床紧密结合和快速发展。作为一名军转干部,袁静同志发挥了个人优势,在自己新的工作岗位上制定了新的职场目标,并为此付出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更多、更好地为科研、为临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