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科研究所2024年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学位授予单位名称:首都儿科研究所
学位授予单位代码:87120
授权学科(类别)名称:临床医学
授权学科代码:1002
授权级别:□ 博 士 ■ 硕 士
编 写 说 明
一、本报告按学术学位授权点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别编写,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只编写一份总结报告。
二、本报告统计时间为2024年1月1日—2024年12月31日。
三、请根据抽评要素撰写本报告。
一、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
首都儿科研究所遵照北京市科委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秉承“慈爱、严谨、求实、创新”的首儿精神,强化教学和实践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必修科目,通过“开学第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融合,落实坚守科研诚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以培养具有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德才兼备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的。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学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品德端正,团结合作,勇于创新,具有严谨的学风和强烈的事业心及为儿科事业献身的精神。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课题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基础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临床医学方向的研究生胜任并能够独立承担专业临床工作。
(3)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英语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具有进行一般学术交流的听、说能力,以及一定的外语写作能力。
(4)心理健康,善于沟通,有团队合作精神。身体健康,能胜任科学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
2 .授予硕士学位的基本标准
学位申请人通过硕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并达到下述学位标准,可被授予学位。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道德品质、思想作风端正;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2)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硕士学位课程学术型研究生学满30学分, 其中必修课22学分,选修课8学分。考试、考核成绩合格。
(3)学位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有新的见解,表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
(4)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并能写作论文摘要。
(5)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申请学位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在国内统计源期刊或SCI收录的学术杂志上以第一作者(包括排名第二的并列第一作者)发表1篇研究论文(不包括综述和病例报告),其内容应与本人学位论文研究一致(发表论文的研究内容为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或全部)。
3. 基本条件
3.1 培养方向
多年来,研究所以“儿童保健群体医学研究”、“儿科疾病的基础和防治研究”、“儿科营养和发育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特色,形成了本学科较为成熟的五个培养方向。
(1)基础儿科学:本研究方向包括病毒学研究、生化免疫学研究、细菌学研究、生理学研究。
病毒学研究依托“儿童病毒病病原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儿童常见疾病的病毒病原学研究为主,研究内容包括疾病与病毒的病原关系,病毒病原的基因变异和人群的抗体水平监测,对影响儿童健康的最重要感染性疾病的病毒病原进行系统研究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诊断技术平台。钱渊研究员团队以创新为动力,以应用为目标,引领了我国儿科领域的病毒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生化免疫学研究主要包括儿童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儿童营养生物化学研究及儿童疾病的免疫学研究。在儿童早期生长发育的营养基因组学以及群体干预研究系列开展了开展生命早期维生素对表观遗传在模式疾病中的机制研究、适宜技术建立和群体的营养干预示范工作的效果评估和推广。在应用营养学领域方面,国内最先主编和出版了《儿童营养表观遗传学》(科学出版社),主持完成卫生行业标准《婴幼儿辅食添加营养指南(WS∕T 678-2020)》,并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好妈妈营养教学厨房”科普体系的建设和指导工作,创立和开展了改善辅食添加的综合干预措施。
细菌学研究主要方向是儿童易感病原体肺炎支原体的研究。通过肺炎支原体多态性、特异性蛋白、快速特异检测、分子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及蛋白保护等多方面的研究,建立特异的病原学诊断、暴发流行监测及免疫保护新技术。袁静研究员团队获批国自然基金项目7项,申报发明专利5项;
生理学研究方向是消化道发育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包括前肠、中肠和后肠的肠壁肌和神经发育信号通路调节、肛门直肠肌肉和神经发育的互作、肛门直肠肌肉和神经的正常发育和发育停滞的分子学机制研究。刘雪来副主任医师率领团队聚焦儿童消化道正常生长发育及消化道畸形发育过程中的关键机制的研究。获北自然面上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8篇。
学术带头人有:袁静研究员、柯跃华研究员、赵林清研究员、王珊研究员、薛冠华研究员。
(2)儿童保健与流行病学:本研究方向涵盖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儿童卫生和发展、生长发育和流行病学。
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研究包括儿童常见病的防治对策研究、婴幼儿喂养和营养改善、儿童早期发展促进、环境与儿童健康等。对于降低儿童常见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儿童营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为我国制定儿童保健服务规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2021年获批我市唯一、全国首家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中心。
儿童卫生与发展研究一贯注重儿童健康管理相关适宜技术研发应用以及标准化工作,近年来,围绕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开展相关量表、适宜技术以及规范标准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等工作。先后承担“十三五”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及多项部(市)级课题。2022年,参与制定《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工作规范》(国卫办妇幼发[2022]12号)。2024年,成功主办“儿童孤独症干预康复技术”高级研修班。近5年来,主持起草2项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儿童生长发育研究包括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涉及中国儿童生长规律及变化趋势。在生长发育规律研究、生长评价标准的制定、异常生长发育的病因、诊断及防治对策、婴幼儿及学前儿童智能发育规律及评价量表、智力低下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的研究等领域已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并向全国推广应用。在中国儿童生长标准研究及生长曲线的制定上成绩卓著,成果在儿科临床及预防保健中广泛应用。
流行病学研究依托“北京市儿童成人慢性病防治中心”,主要研究重大慢性病儿童期干预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包括:监测疾病与危险因素变化趋势、研发预警因子和评估指标、制定行业标准和指南、推广适宜技术与健康促进。在国内率先开展成人慢性病的发育起源机制与儿童期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最早从群体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发育、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学术带头人:李辉研究员、牛文全研究员、王琳主任医师、陈博文研究员、陈芳芳研究员。
(3)发育儿科学:本研究方向依托“儿童发育营养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提高儿童出生和发育素质为目标,立足于理论创新,建立营养学研究的技术交叉体系,实现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与人群应用、前沿生命理论与儿童发育保障需求的相互结合,为北京市和国内儿童出生与早期健康发育提供技术指导和应用服务。
学术带头人:张霆研究员、姜茜研究员、王建华教授、陈晓丽研究员、宋昉研究员。
(4)小儿内科学:包括呼吸、神经、心血管、新生儿、血液、消化免疫内科等,呼吸内科在儿童哮喘、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呼吸睡眠疾病、呼吸系统疑难病和罕见病、儿童呼吸康复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神经内科在癫痫儿童生活质量及心理干预的研究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心血管内科多次牵头制定了国内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新生儿内科承担国家科技部缺氧缺血性脑病攻关课题;血液科开展自体与异体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培养。
学术带头人:石琳教授、李晓惠教授、王亚娟教授、陈倩教授、曹玲教授、杨健主任医师。
(5)小儿外科学:包括普通(新生儿)、泌尿和心脏外科等特色学科,重点开展多种术式的前瞻性对比研究,确定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更高质量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奠定基础。建立多学科合作机制,探索畸形的产前诊断,遗传诊断、遗传咨询和三级预防干预等指导工作。建立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遗传风险分析平台,首个先天性巨结肠患者队列登记和随访系统,在国内率先完成先天性巨结肠患者RET基因嵌合体变异的精确检测,报道世界首例超声提示的先天性短肠综合征并在高水平期刊发表。
学术带头人:李龙教授、刁美教授、马立霜主任医师、白东升主任医师、张辉主任医师、武玉睿主任医师。
(二)师资队伍
首儿所现有研究生导师92名,其中45岁以下中青年导师17人,占总比率的25%,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3人,占总比率的48.5%,学位点导师呈年轻化,高素质趋势。
(三)科学研究
多年来,研究所承担着国家、卫健委、国际组织和市级各类项目。
1.科研项目及经费
本学科点2024年研究所承担国家级在研课题32项,经费2684万元;承担省部级课题37项,经费1132.81万元;其他局级课题47项,经费约3963.66万元,横向课题114项,经费约2791.54万元。
2.科研成果发表情况
本学科点2024年发表SCI文章154篇,核心期刊205篇。
(四)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科点教学资源充足,有2个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呼吸内科和重症医学),2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营养组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儿童病毒病病原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1个防治中心(北京市儿童成人慢病防治中心),目前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650平米,设有中心实验室、实验动物中心等公用实验平台,仪器设备总值达8475.8万元。近年来研究所持续投入各类资源,以保障完成研究生培养目标。
(五)奖助体系
为贯彻落实《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精神,保障研究生能安心学习,鼓励在校研究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积极创新。研究所2020年修订了《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生优秀奖助金实施方案》、《首都儿科研究所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综合测评办法》等文件,将国家奖助金评比纳入到奖助体系,并成立奖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生奖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奖助金额及覆盖面逐步提高,研究生待遇不断提高。
2024年度首儿所1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0人获得优秀奖助金,8人获得岗位助学金。奖金累计发放88000元。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儿科专业年报考率不足,生源质量欠佳,每年招录均通过调剂完成。在复试环节对学生进行全方面考核,保证学生质量,目前调剂学生可基本满足调剂需求。
2024年研究所招收临床医学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5人,招生专业:儿科学(代码:100202),为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研究所采取多方面举措,包括制作招生宣传册、依托人力资源处宣传途径 到外省市高校进行现场宣传,2025年计划在现有宣传方式下继续拓宽招生宣传方式,更好地完成硕士招生工作。
(二)思政教育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实施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根据《教育部关于在教育系统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的通知》(教师函[2021]3号),由科技处、教育处、党委办公室、宣传处和纪检监察室分工负责,共同推进。制定了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工作方案,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到教育实践中,开展“好党课、好党日、好项目、好岗位、好四同”评选,邀请党史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全体班子成员到联系支部将党课,全方位提升广大党员思想认识。
面向我所广大教师组织开展师德专题教育,组织全所院教职工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学习强国”APP,整合汇集学习资源强化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涵养高尚师德,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三)课程教学
由于招生人数较少,在学科点设置系统教学任务较为困难,学科点研究生课程学习均依托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完成,导师为学生选定相应课程进行学习,学生需通过考核获得相应学分。结合本学位点的情况,开设专题讲座,内容涉及科学前沿、临床方法学培训、文章及标书撰写等方面,并将参加讲座所得学分计入培养环节中。
(四)导师指导
本学科点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责任制,明确导师是第一责任人,研究生的日常考勤、科研记录本等均需导师签字监督,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选题、科研训练、实践活动等都在导师组指导下完成,全程由科技处协助和监督,以保证研究生按期完成培养并通过考核。
研究所采用导师遴选制度,选聘师德高尚、学术水平高、经费充足的专家作为导师。每年组织导师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教育改革新政宣传及研究生培养制度解读,并邀请优秀导师进行经验分享,充分交流意见建议,不断完善培养机制。
(五)学术训练
我所制定的研究生培养细则对学术训练的各环节都有具体的规定和考评标准,考评情况需记录在培养手册中,以保证学术训练的有效进行。为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格执行中期分流淘汰制度。研究生课程结束进入导师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临床方向的研究生除科研能力训练外还要需进行不少于半年的临床工作学习。研究所鼓励研究生参加专业机构组织的科研技能培训课程,培训经费
(六)学术交流
本学科点为拓宽研究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对于会议上进行大会发言及壁报交流学生给予经费报销。
(七)论文质量
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未有不合格情况出现,且抽检结果均能达到优良水平。
学位论文需经院外和本院专家评阅,论文查重率不超过10%,论文质量水平较高。
(八)质量保证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监控,经过中期考核进行分流,学术型硕士思想品德优秀,学位课、专业课和科研能力三方面考核优秀者推荐申报首都儿科研究所优秀研究生奖学金,中期考核合格者继续硕士培养,不合格者终止培养。研究生完成全部培养任务后,由管理部门组织学位评定委员会专家开展研究生预答辩工作,预答辩通过方可组织答辩,聘请答辩委员会评议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后提交学位申请材料,经研究所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学位申请材料,委员会通过后方授予学位。
(九)学风建设
本年度科技处和人事处联合举办“不忘初心,传承使命”的研究生新生及新职工入院教育,传承首儿文化。
学科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开展关于医学科研诚信与作风学风建设专项教育整治活动的要求,研究所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科研诚信相关的集中会议培训、专题讲座、以科室、党支部为单位的自主学习、已发表论文与获批项目自查、典型案例分析”等活动。
(十)管理服务
研究所制定研究生培养管理规定和实施细则14项,涉及研究生招生、学籍管理、在校培养、学位授予等,各环节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制度保障。研究生工作由科技处负责,设置专职岗位1人,负责研究生管理相关工作。管理部门会定期组织导师及研究生培训和活动,提供交流平台,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为完善研究生保障体系,自2015年为研究生申请纳入北京市一老一小医疗保障体系,并交纳意外伤害保险,做到医疗全覆盖。
(十一)就业发展
2024年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毕业生21人,11人就业,8人升学,2人待就业。
表1.毕业生就业单位单位分布情况
单位类别 |
硕士 |
高等教育单位 |
0 |
医疗卫生单位 |
11 |
国有企业 |
0 |
部队 |
0 |
升学 |
8 |
其他 |
0 |
四、服务贡献
2024年成果转化金额达193.74万元。在已有的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两种转化形式上,实现了技术许可的转化形式。儿童卫生与发展研究室陈博文研究员团队研发的网络版测查软件著作权许可给三家企业用于基层儿童保健医生的培训,使更多基层儿童保健医生能专业地评估儿童神经发育情况。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 存在问题
1.信息化管理相对滞后。首都儿科研究所尚未配备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系统,管理工作多依赖手工完成,尤其是涉及到数据统计、质量跟踪等方面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2.儿科专业吸引力差,生源不足。作为儿科专业院校,报考率不足,生源质量欠佳,研究生招录常年依赖调剂完成是首儿招生面临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一难题,首都儿科研究所通过复试环节对学生全方面考核,保证学生质量,目前调剂学生只能基本满足招生需求。
3.科研学生科研创新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尚未建立,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还不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二) 改进措施
1. 开展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管理的水平和效率,进行研究生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对学籍、课程、培养过程、毕业答辩、奖学金评审、学位档案管理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依托科技管理软件开发教育功能。完善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储存、挖掘和分析,为教育管理的效率和相关决策提供更好地支持,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管理效率。
2.扩大招生宣传
深入对口高校开展宣讲会,由优秀研究生代表及导师代表进行宣讲。同时,面向全球发布夏令营招募,邀请优秀的大学生走进首儿所,与科研工作者,与儿科医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提升首儿所知名度,扩大生源储备。
3.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
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开坛授课,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以期开阔研究生视野,洞悉学科前沿,拓展知识面,激发研究创新热情。同时,鼓励研究生积极申报省级和所级的创新性研究课题,参加学科竞赛活动,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首都儿科研究所
2025年2月25日